李商隐 无题经典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李商隐 无题经典赏析

ID:1110878

大小:5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赏析几首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1、原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2、译文那明亮的画楼,那温馨的桂堂,是星光的照耀,是春风的吹拂昨夜多么令人难忘。没有凤凰的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可我们的心像灵奇的犀角,永远相通。隔座行酒,美酒使我们陶醉,游戏猜谜,灯烛照红我们的面颊可惜美境不能常在,更鼓催人,我要应差离去。我漂泊的身躯,独如飘转的飞蓬,随风飘转的官府兰台。3、赏析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点出时间和地点。但细一琢磨,所给的场景又那么让人难以捉摸,“画楼西”,“桂堂东”,有如从念禅师的灯语“赵州东院西”,显然是作者梦设的时空,以追想消逝的恋情。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好象是作者在表述心志,颇有些海誓山盟的味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两个场景,一繁华一冷清。繁华之处也孕育着失落与哀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灯红酒绿、歌舞喧闹的夜宴上,也许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阑人静之时又不免倍添惆怅。总之,应官鼓响,一夜风流随风而逝。诗人坐在马上心绪迷离,失魂落魄,象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了一天庸常的案牍琐事。全诗场景多变,意绪纷繁,所有的文字皆是以诗人的情感变化连缀而成,于思绪中见美感。   这里便有了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况味。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对于一般的追忆而言,它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和规划;但残荷听雨却与此不同,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不再意味着对叶绿花红的任何憧憬,而是它的终结。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却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和抗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追忆,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它对李商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诗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衙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象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象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艰难地前行。李商隐以自己的前途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变得多情。为了抗拒着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据“走马兰台”一句推测,这一追忆发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追忆是个人的事情,当诗人进入追忆之中的时候,它摒斥了外在现实世界,将“走马兰台”的无奈弃之一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的放弃。正是这放弃的选择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失落,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断。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象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这是真正的追忆,它不包含有任何希望,这里有生命深处的大绝望。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润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使一切嘈杂都隐去,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就象无声电影一样,追忆虚化了昨晚的一切,只有温情,没有情节,因此无法谋划,只能回味。我们只能说,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恋,那么,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的绝望,人生信念的毁灭,可以通过感性世界来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恋爱的对象多不可考,有指为女冠、宫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无论如何,每一次爱情体验,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烧,“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每一个难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着对时光的珍惜,也意味着对时光的恐惧。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但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因为结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但在追忆中,温情却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护。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现实朝夕变幻,即使艳若娇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终将枯萎消逝,艳丽和激情是一种虚假,而虚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实,所以,李商隐只能把人生虚拟为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对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诗人深情地迷恋那没落于深秋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1、原诗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2、译文   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楼,五更的钟敲响了。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3、赏析   作为一个身世坎坷、郁郁寡欢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残月斜照空空楼阁,凄惨钟音悠悠传来,不知已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多希望天明以后就可看见他的踪影,但是每一次的希望都换来的是更深一层的失望,又在失望当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编织着梦幻般的未来。现实是远离难逢,梦境又能怎样,只换得虚妄的相见,如阳光下的泡沫,斑斓只在旦夕间。幽幽的烛光,如锦的翡翠画屏,幽幽的麝香,如云的芙蓉帷帐,夜已央,人未眠,月光隔了树照得见她的孤单,将清冷的光辉满撒绣帘,展一页素笺,把无尽的思念书写,这绵绵的离恨哪里书写的完,只恨不似天边月,不能笼罩在他的身旁,只恨夜浓月淡,与他相见无期,这不愈的创伤,永生的悲凄,只能借梦消愁。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刘郎是古代一个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来后到天台山再找已经不见了。我们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远见不到了,对李商隐来说,他所爱的人,是被幽闭在重重深墙之内,见她好象比神仙女子还要难,所以说“更隔蓬山一万重”。爱情,成了商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而爱情的难以实现更增添了读者对商隐一生悲苦命运的同情。他诗中那些极富个性特征的意象群:红烛,冷月,夕阳,金井,玉珮,丁香,翡翠,孤鸿,黄叶等等无不遍染悲色,冷中凝香,在一片岑寂中显出爱情境域的婆娑朦胧,窈窈霭霭,如月色黄昏暗香浮动,令后世读者玩味无穷。三、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2、译文   飒飒东风送来蒙蒙细雨,荷花塘外传来阵阵轻雷声。打开金蟾咬锁的香炉放入香料,转动玉虎牵动井绳汲水回屋。贾氏隔帘偷看少年美貌的韩寿,宓妃爱慕曹植的才华留枕寄情。相思之情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一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3、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深闺中追求爱情的女子失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怀不展,百无聊赖,不由得沉重得悲叹。全诗含蓄深婉,反复咏叹,震憾人心,动人心弦。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yun)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这一句更是千古名句,这是因爱情无望而发出的痛苦的呼唤,诗中的痛苦,也可能是诗人无法实现理想的绝望心情的流露。   两个渴望结合的年轻人却只落得各自分散的结局,对爱情的执著却抗拒不了礼教的重压,爱情在诗人的心中成了缥缈的海市蜃楼,爱情的无助在诗人的笔下开出不败的花朵,外在现实虽阻隔,内心的渴望却愈加浓烈。细雨轻雷吹打不散未展的愁怀,烧香汲井也难掩心灵的寂寞与苦闷,如面的芙蓉极易令人怀想起两情相悦时的缱绻风流,如今却是倍加伤痛,贾氏窥帘,宓妃留枕,她们对爱情的执著与勇敢永远为人们赞赏,痛苦的人儿,心内早已似春花萌动,可惜无法绽蕾,只能任凭相思在心中燃烧成灰成烬。诗情外在的凄恻、绝望与内在眷恋的涌动炽热构筑了爱情地的浩荡与波涛,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失意的爱情如落红,永存着悲剧的芬芳。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原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译文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3、赏析   这篇《无题》,全以首句“别”字为同篇主眼。“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别赋》是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赋,而“黯然”二字,也正是李商隐这首《无题》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首,河桥洒泪——这是古代所常见描述的情景。离别之怀,非可易当;但若相逢未远,重会不难,那么分别自然也就无所用其魂销凄黯了。作者一句点破说: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唯其暂时会之已是罕逢,更觉长别之实难分舍。古有成语,“别易会难”,即是说:会少离多。细解起来,人生聚会一下,常要费很大的经营安排,周章曲折,故为甚难;而临到必须分手之时,只说得一声“珍重”,从此就要海角天涯,风烟万里了——别易之意,正所谓匆促片刻之间,更咽一言之际,便成长别,是其易可知矣。“相见时难别亦难”,其实是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义上翻进了一层,感情缅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两个“难”字表面似同,其实义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分量。    这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如异峰突起,摄人心魄。它是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一个结论置于人的面前,没有铺垫,没有叙述,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它打开了人对生活的理解空间,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此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相见难,难想见,为这次的相见,等待了多久?渴望了多久?幻想了多久?记得才刚刚分别为什么却如隔了三秋?彼此注视的柔情还停留在眼中,彼此相闻的气息还弥漫在鼻间,彼此缠绵的呢喃还萦绕在耳畔,彼此热恋的真挚还回旋在唇吻之间,可是不见了心爱的人世界是如此空洞苍白。多想与那人形影不离,多想与那人耳磨厮鬓。爱情的阻隔源于命运的阻隔,可是即使隔着天涯海角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沿着这起句的感叹,诗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像飞流之下后的浅滩,把人带入舒缓的情景之中: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有两种意思,一是东风软软地吹拂,意识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将尽,百花凋残,是从客观的场景中传递着春残局面,也正是诗人的伤感的心境表现。其二是百花凋残,曾经给百花带来生机的东风,现在却没有能力扶助它们的保持鲜艳。既带将春来,又何带了春去,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可奈何花落去。而这句又正好补充了首句的突兀。花经过了严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绽放了,才让人看到它的美丽。这是相见难,面对花的凋零,这么美丽的东西一旦凋落又何时再见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道“明年花开知有谁”命运的无常,美丽的东西的无常,更是爱情的无常。经过千难万阻,百转千思,“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感情升温,于是离别更加恋恋不舍。如果一见之后,更有可能永难再见,这样的别就更加让人难。爱情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诗人是有着担忧的,既希望于“东风”的救助,也知是大势难转。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该做如何选择呢?百花盛开,得东风之有力也;及至东风力尽,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此句所咏者,固非伤别适逢春晚的这一层浅意,而实为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东风无力百花残”,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年华”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了。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东风虽无力,也令百花残,百花虽无力,也令东风难,东风若有意,莫叫百花残,百花若有情,莫叫东风难.两个"难"字浓缩了多少的爱怒哀愁,孤独无助的苦恋,凄凉无依的挣扎,为盼一次重聚经历了多少曲折,暮春时节百花也正纷纷凋零,难道爱情在世俗面前也会如百花一般吗?    这首诗中广为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爱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春蚕那洁白柔韧的曲线不就是她伶娉袅娜的倩影吗?也不正是她纯洁而柔韧的爱情内质吗?蜡烛那刚直笔挺的躯体,殒身不恤的个性,不就是他风骨凛然的爱情象征吗?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壮美,汇成一条河流最后流向蓬莱仙境,满怀希望的诗句恰恰写出了彻底绝望的心态,诗篇所表现的相思苦痛,浓郁的悲剧气氛绵延不绝,使它成为爱情的绝唱。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诗人的思绪从自身开始转换成关注被思念者身上,诗人想像着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样,红颜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爱情何时才能实现呢?她多么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啊,揽镜自照,生怕华发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还在望月长吟,“愿借月华流照君“。不仅想到对方,而且还想到了她的冷暧,她的感觉“夜吟应觉月光寒”,正是“所思在远道”,阻碍重重,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她长久地望着月光,借长吟以抒郁闷情怀,这时不仅是对人的思念,还会有更为复杂的担忧、忧虑、失望、期待、渺茫等种种的情绪反映,此时的月光便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诗人同样有所体会,于是联想到对方也会象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关心、体贴与牵念啊。   一个“改”字,从诗的工巧而言是千锤百炼而后成,从情的深挚而是千回百转而后得。青春不再,逝水常东,怎能不悄然心惊,而唯恐容华有丝毫之退减?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俟悦己,其苦情密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夫当春暮,百花已残,岂有月光觉“寒”之理?此寒,如谓为“心境”所造,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他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本篇的尾联,意致婉曲。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来以为可望而不可即之地。李商隐在另外一首诗中曾提到:“刘郎已恨蓬山远”。而此处偏偏却说:蓬山此去无多路。真的?假的?其答案在下一句已然自献分明:试遣青鸟,前往一探如何?若果真是“无多路”,又何须劳烦青鸟之仙翼神翔?诗人之笔,正是反面落墨,蓬山去此不远乎?曰:不远——而此不远者实远之甚矣!蓬山万里,青鸟难凭——毕竟是否能找到他面前而且带回音信呢?抱着无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希望和祝祷罢了。只有这,是春蚕和蜡烛的终生的期待。   爱情重于生命,爱情又超越了生命。时光如此匆匆,如此短暂,还没来的及问他是否安然无恙,还没来的及看她是否别来无恙,离别的钟声已敲响,别离的笙箫已吹响,聚会匆匆,难以尽叙衷情,再次分别,不觉黯然魂断。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真担心难熬的相思会使自己云鬓改色,容颜憔悴.相见无期,眼看朱凋玉损,芳颜难留,怎不会令她深深愁苦?想他一定会夜夜重上高楼,独自呤诗,那清冷的月光是否会冻坏了他的身体?那冰凉的露水是否会打湿他的衣衫,就让那青鸟带去我的问候她的思念,为她送去一些温暖。这是多么真挚,又多么无奈的爱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只能寄托于虚幻的神灵。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句既是安慰对方,也是安慰自己。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此诗情绪由急到缓,由喷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又由沉郁到一线光明,柔肠百转,宕荡起伏,极尽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动人,实为咏唱爱情的千古名作。   与情人相见不易,因此离别便觉难舍。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雕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赵臣瑗赞曰:言情至此,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情让人悲伤至斯、绝望至斯、执着至斯、崇高至斯、美丽至斯。古今中外,大凡伟大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总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一往情深、痴心不悔,而且往往还得不到回报,像一只执著的荆棘鸟,惟有滴血才有歌唱。莎士比亚悲剧之冠《哈姆莱特》便是这样的例子。少年义山的初恋女冠,与哈姆莱特的眷恋奥菲利娅,在悲剧美学意境上有相通之处。哈姆莱特正是太过于强调爱情的诗美,而这种诗美赖以向人间找寻,对人心的变幻无常、人欲的险恶卑污有着深刻体认,终于使自己的忧郁与患得患失、疑惧不安联了姻;可怜的奥菲利娅,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一种见面时借装疯以逃避她的真诚、炽热,而不见面时又对她恋恋不忘的爱情。五、锦瑟1、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译文   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使我想起了青春之年。庄周曾经晓梦自己化身成了蝴蝶,望帝的思乡之心托给了声声啼叫的杜鹃。沧海月明下的眼泪变成了珍珠,蓝田美玉在暖日里仿佛会生起朦胧的烟。这些感情至今还可追忆,在当时却是使人感到惆怅、迷惘。3、赏析    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往复低回。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并非臆断。诗人追忆了自已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全诗运用比兴,善用典故,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此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咏瑟,有人说是悼亡,有人说是写艳情,有人说寄托政治怀抱等等。其实无可指实才正是李商隐诗的独特之处,沉吟时,万念俱出,而又万念俱灭,唯留下那不可言说的幻美真实地存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可惜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诗人以“锦瑟”喻美好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有这着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一个“晓”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化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一个“春”字点破,使旧有怨恨惆怅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波及奋斗。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起飘逸的烟霞。这里“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是诗人精深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诗人对意想中美好人生的巧妙回答。而“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犹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境之中,是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浑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借此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怨形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赤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悔悟可惜风光不再。   诗中用了五个令人忧伤怀恋的传说,五个情景都是不能攫取、转瞬即逝、令人怅惘。作者是在苦难中追忆曾经的幸福。六、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1、原诗: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2、赏析   开头两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五、六句“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清薛雪评说这首无题诗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一瓢诗话》)。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七、无题:迢递高城百尺楼1、原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鹓雏(yuanchu):传说中的一种像凤凰的鸟。2、赏析   二十七岁的李商隐站立在日暮的泾洲安定城楼,一袭青袍哽在夕阳的咽喉里,绿杨垂下春枝,绿杨枝外,泾水岸边,空寥的沙汀远在眉帘之外。才调更无伦的贾谊徒自太息流涕,流寓寄身的王粲又在何处高楼怀忧怅吟?他心念着一叶扁舟的江湖,汀水之畔悠然闲钓的那个须白老者,可是功成身退,弃官归五湖的范蠡?   在这风雨飘不定的一霎清明里,他眼前一幕幕地回放着数月前从兴元回返长安,在京西郊畿目睹的一路萧索:“农具弃道傍,饥牛死空墩。”,从村落走过的他不忍马上离去,空室内的存者无衣见客,背面悲啼,让他来到门边一一相诉:“生小在太平年,夜里不识闭户,而今少壮的都服兵役去了,唯留下老弱守着空村里荒烟蔓草的一派凄凉,对比之下叫人如何能不沉痛难耐?天地无序,朝野混屯——定是开辟后承平已久,才会遭此巨祸吧……”    李商隐是一个少年时就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他写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借古喻今的咏史诗。《次行西郊一百韵》是李商隐最具思想高度的政治诗,他借村人之口把唐王朝的兴衰之变、晚唐时期的政治面貌、各种社会问题,纵横交错成一幅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安史之乱无疑是惊天第一斧。李林甫为了长久把持朝政,防止文臣由节度使内调任宰相,劝说玄宗多用蕃将任节度使,因此,安禄山得以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唐时用兵多为压制奚、契丹、吐蕃,精兵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致使安禄山在东北叛乱时西北军队不及救援,安禄山的叛军如取空城,无人可挡。   安史乱后,唐朝在重创之中终于缓过一口气来,但社会政治问题纷至沓来,犹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出现一个缺口时,所有的病症就迅速暴露了出来:国库空虚,赋税苛重,藩镇跋扈……而统治者对这种种的社会政治问题却无能为力。  “甘露之变”又把唐王朝卷入了更深重的危机中。郑注、李训谋除宦官,事败,大量朝臣被杀,朝政大权进一步归于宦官。此时天下更为愁苦,“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这四起的“盗祸”多是无法生存的穷民,如果民不穷,天下何有盗?说到底是官家的问题。三年前这场甘露之变,让生性敏感的诗人发出了“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的悲音。“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他隐约看到“唐”这棵渐朽的大树表面还繁叶翠碧,根系却在这场雷袭之变中埋下了不能挽回的硬伤,唐王朝复兴的生机如冬至初生的阳气,终被阻绝了。此诗之末,李商隐冤愤相焚,悲绝欲语,终还一叹——治乱,“系人不系天。”!时世,“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如同贾谊一般愿剖心肝在君前的他也唯能“涕泗空沾唇。”   安定城楼之上,他大概也转念思到不久前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初选已被吏部录取,诠拟官职上报中书省时,却闻为“中书长者”曰“此人不堪”抹了名字这件事。他微扬的嘴角是悲?是愤?或者只是无奈的好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我想后者的意味大概更多一些,因为那时他的年轻。他太自信自己的才华,也相信凭着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所作为,仅管已在唐时末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在这狂澜翻天的时代里,他犹思力挽,在这风雨如晦的天地间,他犹待晚晴。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读李商隐的这些诗的收捎,似乎总能从那精致悲美的字句下寻到一抹冷笑,如一把冷刀,轻描淡写之下割到他自己心里去的那抹深讽的笑——“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梁台初建应惆怅,不得萧公作骑兵。”“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地下若逢李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八、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1、原诗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2、赏析   也许是一次邂逅,也许是无心的一瞥,那深情的眼神令她从此魂牵梦绕,度过了多少不眠的耿耿长夜,望断了多少秋水长天,夜晚伴着残烛,幽昏的残灯忽明忽暗地映着她素妆的容颜,石榴花红又褪去,等待的人依然毫无音信,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期待中多想化作西南好风吹送到情人身边,而这只能是痛苦无望的幻想,相见有如镜中花,遥不可及.想他归来,夜夜深缝那密集着爱意的罗帐,一针相思,一针泪啊。何时才是归期?初相遇时,那羞涩那甜蜜如今只剩下空空的回忆。说好回来说好相见说好不分开,如今都是虚幻。   刻骨的思恋、刻骨的哀怨,哪里诉得尽离伤?那个人今夜会将斑骓系于何处?杨柳岸边可曾记得伊人的模样?爱情令她憔悴成瘦柳的姿态,可怜可见。爱恋的情节如昙花凋谢在绝望的荒原,爱情如陈酿,嗅得见满屋的芳香却找不到初初的那坛,就这样等下去。诗歌也因此呈现出无望的色彩。   生活艰辛而又抱持美好理想的李商隐,在很难说是自为还是非自为的苦难中挣扎、沉浮,结果是什么,此时已经失去关注的意义;应受关注的,是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性美。所谓悲剧的美学意义,也就在此。让人感动、获得美的快感的,从来不是功利意义的所谓结局,而是过程。真正的快感,与痛有关;事实上,正是对痛苦的体验和认同,悲剧美才能净化人心。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在偷偷关注结局,惟其如此,这种美才让人心碎,才更促人深思,也才使情感更为纯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文章憎命达,我们不能假设李商隐若平步青云是否会给晚唐带来全新的政治面貌,然若不是命运一次次把诗人逼入绝境,断是不会有李商隐那丽绝的无题诗的产生,无题之境犹如杜鹃啼血莺饮泪,珠泪凝玉,血色的圆珠抛起,在碧色的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然后不能遏止地碎了。你读到了一种残酷的美,如果你悲悯着,那么你的心也就跟着一起碎。无题的绝美是诗人最后的舞。无题的绝美是渐渐绝望的美。王安石曾赞李商隐:“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他的诗如同收了幕天的萧萧云雨,当是杜诗胸怀万物的大气象,他的诗境是浩浩天地间无休无止地零起了飘忽的暮雨,于是化沉郁顿挫为高清森冷;他的诗语又在李贺的瑰奇中,揉入了欲语还休,一唱数叹,于是凄艳优婉。在这些低圩的回吟里,李商隐把身世与情感用诗之梭纵经横纬,密密罗织。他无疑可比巧手的星娥,在沉霜的夜深里他织出了一张张美幻绝伦的华锦,色泽在佳人的明眸里随横波流转,明晦轮转的光影幻化间绽放成朵朵惊艳的繁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