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赵嘏
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作者小传: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晚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整体感知: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诵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内容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内容赏析: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广狭远近仰观、高俯察、低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星雁笛楼菊莲星雁笛楼菊莲星雁笛楼菊莲归纳: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化景语为情语.南归之雁、东篱之菊,意在传达思乡归隐的情绪;加上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声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仕途失意,羁旅思乡之情。)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层次角度——1、远望和近观的角度:1、2句远望,5、6句近观。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1、2、3、4仰视,5、6俯看。3、静态和动态的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以景传情——“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3、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秋雾拂晓,残星几点,群雁南飞,寥廓静寂之中,突然一声长笛飘飞而来,笛声悠扬,情催意动。幽怨的乐曲,寂寥的冷秋,仕途的失意,离乡的羁旅,揪人愁肠,撕心裂肺,感人至深。
4、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
《长安晚秋》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与诸子登岘山》前两联议论,颈联写景,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悼古伤今,无限感慨。感情悲壮,失意感伤。艺术境界上,两句写景,形成阔大的境界,映衬人物的情感。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凄凉的云物汉家宫阙几点残星、南归的大雁长笛声紫艳半开、篱菊静静、渚莲愁总览长安全景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仰观俯察视觉听觉
写景特色: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但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探究阅读“红衣落尽”能不能换成“黄叶满地”?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阅读诗作,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秋词二首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秋高气爽,清新明丽的意境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sǒu》)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随堂练习:“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作者移情于物,拟物作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花,更会忆起“采菊东篱下”的淘渊明,油然而起的归隐三径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