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定陶二中郭庆红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学习难点:体会诗人是如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学过程:一、导语纵观中国文学史,自《诗经》《楚辞》开端,中国的文坛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那就是乡愁(思乡)之情。文人骚客或有登高临远的啸吟,或有独守孤灯的感怀,或记下鸡声茅店的实感,或抒发魂梦纷飞的想象。无论是看月、看雁、看征衣的旧线痕,或是听笛、听猿鸣、听一片捣衣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文人,皆参与组成这一反复、缠绵、旋律单纯的合唱。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两位置身异乡的游子的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板书课题《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二、作者简介赵嘏,字承(礻右),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的划线的汉字注音宫阙()征铎()槲叶()枳花()凫雁()拂曙()2、检查背诵四、明确目标及重难点五、诵读感知1、生诵读师正音
2、感知比较1)体裁七律/五律2)地点长安都城/商山旅途3)时令晚秋拂晓/早春清晨(说出根据)3、质疑释疑生质疑:看到“霜”“槲叶落”便认为写的是秋景,看到“枳花”又认为写的是春景,是不是有悖实情?是纰漏吗?师生共同解疑:不单单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在商山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头,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发嫩叶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可见这是写的早春景色。六、鉴赏1、找出两首诗中抒写胸怀,体现思乡之情的句子。2、找出两首诗中写景的句子。3、分组探讨《长安晚秋》1)诗中写了哪些景?2)富有怎样的层次感?3)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结: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望中所见,写晚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并寄寓诗人思乡和归隐的深远情怀。诗人赵嘏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段,既使感情抒发得真切感人,也增强了诗的美学效果。《商山早行》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思考写的是哪两个地方的景色。
1)这两个地方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2)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3)颔联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小结: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称道,就是因为它把作者的感受心情融入到途中所见景色之中,寓情于景,勾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勾勒出令人神往的意境。诗情画意韵味无穷。七、总结比较异同异:体裁,时令,部分感情:归隐/旅愁,表现手法:用典/比照同:思乡的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八、齐读这两首诗结束语: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两位游子的羁旅乡愁,也许将来某一天,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功成名就,客居他乡之时,你将如何抒发乡愁?九、高考链接------20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十、课下作业1)名句鉴赏:《长安晚秋》颔联2)炼字:《长安晚秋》颈联中“静”“愁”的表现力3)背诵默写《长安晚秋》、《商山早行》附板书:长安晚秋商山早行(赵嘏)(温庭筠)寓情思旅愁乡归隐思用典归隐旅愁比照乡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