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原诗】【作者简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着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灵敏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其次人;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中第;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他恃才傲物,藐视权贵;受到权贵的排挤、压制,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们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最终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作为晚唐着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着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判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最终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敬重;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特殊赞扬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惋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储存者;除诗词外,温庭筠仍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惋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特殊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缺失;假如《学海》能储存下来,必定会对学术争论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作为晚唐着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特殊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缺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形,《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争论,也只能知其大致;虽就如此,温庭筠仍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注释】1、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3、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4、铎:大铃;5、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6、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7、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墙边;8、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9、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10、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诗意】早晨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仍一心想念家乡;鸡声洪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脚印凌乱,木板桥掩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形,一群群凫雁,正玩耍在明净的池塘;【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形,概括性很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其次句当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缘由,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家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点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点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观看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点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许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其次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仍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惹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遗忘“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显现的家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
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满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相互补充;而梦中的家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