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记载:荆公尝问山谷曰:“江南词何者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妙。冯延巳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璟的这首名作——《浣溪沙》。
浣溪沙李璟
词牌名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溪沙》。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作者介绍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七言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从词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首词抒发了思妇什么样的感情?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愁苦、孤单、寂寞之情的?
上片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凋零,秋风浮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这是即景生情(触景生情),从景物中引起愁思。人韶光已逝,青春不再,日渐憔悴,荷花叶凋零,由物及人,既是伤荷,更是伤己,故怕引起伤心事,不忍去看,也可看出思妇的心思细腻、敏感。这是直抒胸臆。
下片夜晚降临,梦到边塞与远人相会,以解相思之苦,这是虚写。不料却被细雨惊醒,只听到潺潺细雨,由远方回到近处,“细雨”既可以理解为实写,也可理解为思妇的丝丝愁情。梦醒后已难再入睡,于是起身出门,倚栏吹笙,眺望远方,排遣愁情。风雨楼高,吹笙既久,吹罢最后一曲,寒凝成水,每不应律,“寒”既可理解为自然的寒冷,也可理解为思妇内心的凄凉。
这两句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不写一个愁字,而愁情无限,寄托深远,李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由此可见一般,这也是这两句被后人推重的原因。本欲吹笙以排遣愁情,结果愁情更浓。漫漫长夜,风雨交加,远人不在身边,愈加难以入眠,只能倚着栏杆,咀嚼着无限愁情,一个人垂泪到天明。而“细雨”与思妇的泪互相映衬,也可看出思妇的缠绵与柔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南唐中宗《出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能出其右之。黄苏《蓼园词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结末“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字字佳,含秋思极妙。董其昌《评注便读草堂诗余》:布景生思,因思得句,可人处不在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