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观刈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破阵子》《观刈麦》

ID:1112537

大小:7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吴塘初级中学学案设计时间:2014年5月26日学案设计人:张丽美学案序列号28教学内容《观刈麦》《破阵子》学习目标1、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3、体味语言的精练。课前预习设计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秉﹙﹚ 穗﹙﹚ 吏禄﹙﹚﹙﹚三百石()八百里分麾下炙( )(  ) 的卢(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分麾下炙3、了解作者。白居易(772年3月3日-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课堂练习设计《观刈麦》赏析: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笫三层八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5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第四层六句,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课堂巩固:(1)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2)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3)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破阵子》1.朗读古诗,了解诗意: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2.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壮”的内涵是: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3.具体赏析:上阕: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三、四句用了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中“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下阕: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5 课堂巩固:(1)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最后却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这是为什么?作者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梦中也不忘。但是,由于朝廷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白发已生,感到人到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7)“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课后作业设计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2.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   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4.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答:                                   6.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                                   7.《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5 (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沉思。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仔细了解和探讨。我认为,这两种教育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漏洞,但是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其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1)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加粗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第二段中加粗的“这种学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加粗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出对第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B.美国学生对什么问题都懂。C.其实美国学生不擅长解答问题。D.美国学生考试分数比我们的高。(5)作者在第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在生活中有“创新”的成功事例吗?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写下来。(8)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观刈麦》答案5 1、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2、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3、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破阵子》答案1、收复中原,统一祖国。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4、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7、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参考答案:    1.B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正面  侧面    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5.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7.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乙处:两种教育哪个好(2)排在前面30%~40%的且很聪明的学生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的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4)C(5)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6)进行有规则的训练敢于挑战权威(7)略(8)略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