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二)意思-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二)意思-赏析

ID:1112566

大小:71.7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2)意思|赏析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i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写作上,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6 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6 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颍《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6 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实际上,郴江离开了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有益的事业,犹如郴江紧紧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不知为什么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潇湘涌流而去。这里反问的是怎么郴江也耐不住寂寞而绕道流至潇湘去了呢?以体现作者心中之感。据宋惠洪《冷斋夜话》载: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6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轼不仅赏识秦观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观的为人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观之所以被贬,也正是受到苏轼的牵连。所以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喟叹、不仅发自秦观的内心,实际也说出了苏轼(包括与苏轼有相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这才是苏轼极端欣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但除此之外,结构的匀称与构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相等,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由于上下两片完全对称,除平仄与韵脚以外,我们不妨把这首词当作一幅对联看。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首词在构思上的艺术匠心。(上片即上联)在构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单位,处于浓雾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孤馆里独处、孤寂无依。下片(下联)是开放式的,作者通过虚(如此恨、潇湘等)实(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两方面有关细节的描绘,展开了作者想象的翅翼,把闭在孤馆中的自我与大世界联结了起来,抒写出超越时空拘限的内在情感。上片与下片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这一点应是这首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