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年轻时到汴京应试,留连于秦楼楚馆之中,与歌妓们生活在一起,与她们填词谱曲,宋仁宗听后,不让其及第。四十七岁才进士及第。终生潦倒,死后由歌妓们捐钱葬在南门外。其词多写城市风光,尤长于抒发羁旅行役之情,善于铺叙,情景交融。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望海潮》、《雨霖铃》、《夜半乐》等。著有《乐章集》。
整体感知“愁”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受”怀人——“想佳人”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研读探讨自由朗读上片,说说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天气、作者所见所感入手)时间——暮秋、傍晚(“暮雨”、“清秋残照”)天气——雨、风(潇潇、霜风凄惨)所感——霜风凄惨所见——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物华已休、江水东流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由此,能否给这幅图片起个名字?参考答案:秋江雨景图
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柳永《戚氏》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总结概括词人在下片抒情上有何特点?抒情富有层次,先写思归;再写思人,用了双写的手法,显得有波澜。先写自己的思念,再写远在家乡的佳人对自己的思念,然后又写自己的思念,化实为虚,抒情浓烈而深挚,绵绵不绝。
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请从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圈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品读与探讨领字有:上片“对”、“渐”、“是处”、“惟有”;下片“不忍”、“望”、“叹”、“想”。
领字的作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秋景。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是处”两句一转,刻画出众芳凋谢的秋景。“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示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下片即景抒情,“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然后用“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并与下片起句相互呼应,然后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末尾又从“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由此一气贯注而下,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质朴深厚,情深意长。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