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定风波苏轼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年47岁。这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遭受打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初读诗词——掌握要领1.读准字音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2.读出节奏节奏按意义单位停顿,句尾停顿长一些,上下阙间停顿更长。3.读出情感词语抑扬顿挫,文句舒缓轻重。
自读提纲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觉: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时间:1082年3月7日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思考:大雨滂沱,作者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真的如此吗?赏析探究“竹杖芒鞋”隐喻作者闲散江湖“马”隐喻作者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思考: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赏析探究
“一蓑烟雨任平生”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隐喻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dān黄州、惠州、儋州。
思考:小序中“已而遂晴”对应的是下阕的哪句?赏析探究“山头斜照”“晴”自然景象人生中的顺境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赏析探究“风雨”“晴”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归纳小结《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能够自我解脱的旷达情怀。《定风波》是苏轼的旷达词之一。旷达情怀贯穿了全词的始终。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启示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无论人生有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课后作业:1、思考: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会怎么去做呢?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