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育精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ID:1112965

大小:17.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资料一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被贬谪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的人生低谷,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成了大问题。而且苏轼这个人平生没有什么积蓄的习惯,他自己有八个字,叫什么呢?“俸入所得,随手辄尽”。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拿了工资立刻就花。他有积蓄,但是很少,不过这难不倒苏轼。苏轼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有钱我就花,没钱我就做计划。我现在不是没钱吗,我还有些积蓄,我就以我现在的积蓄为基础,我做计划,他跟夫人做了精心的财政的预算。每天最多花费一百五十文,那每个月呢?最多就是四千五百文。那么就用这样的花费算下来,他现在有的积蓄,刚刚能用一年。问题是一年以后怎么办?一年以后,那么一年以后再说吧。聪明和潇洒的人从来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你纵观古今,无一不如此。第二还有住房问题,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这种犯官,一律不给分配家属楼。其他人都可以分配,他不可以。这个朝廷是有规定的,这是一种惩罚。那二十多口人你住在哪儿啊,睡在大街上?这也是个问题。刚来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就在江边、有一个废弃的原来官府使用的一个驿站的房屋,叫“临皋亭”,住在那个地方。但我们都知道临江的房屋,都很潮湿、很湿热,二十多口人都挤在里面,来个客人都没地方住。后来苏轼啊就在一块地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盖起了五座瓦房,然后在这个屋子的四壁画了个雪景,起了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雪堂”。这个雪堂后来成为他会客、读书、写作、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就是他江边有一个住所叫“临皋亭”,后来自己又盖了一个客房---“雪堂”。这是住房问题暂时解决了。第三呢,吃饭问题。这个没有钱,吃饭就很成问题。怎么办呢?也难不倒苏轼。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号召全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向当地官府申请了五十亩的荒地,开展耕种。那荒地都是土地非常贫瘠的,这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所以苏轼把它叫“东坡”。他给自己叫“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字实际上在民间的影响要比苏轼更大。很多人知道苏东坡,未必知道苏轼。东坡居士也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这么一个名号。有的文人就说了,您这丢人不丢人哪你,文人种地本来就是很丢人的事,你还东坡?你是个犯官,被贬到这个地方来,让人家看着,你还东坡居士,这不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吗?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的情况下你要知道,它是有这么一种看法。但苏轼不在乎,谁规定的文人不能种地?谁规定的种了地就丢人现眼?谁又规定的种地的人不能叫居士,是不是?我没吃的,我种地,种了地之后呢我收割,收割之后我就有了吃的,我自己解决我吃饭的问题,一点都不丢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什么叫潇洒?潇洒不是一天到晚甩着袖子在大街上走,潇洒很具体,在生活当中面对每一个很具体的困境的时候,这都对你的人生构成一个挑战,也检验你的潇洒的底线。就是说居士这个名号我们都知道,居士本来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佛教徒。苏轼当然对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诣,但他这个居士的名号,远远地超越了居士本来的含义。被贬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在田间耕种的、获取粮食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努力地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在后代人的眼中,苏轼是个雅俗共赏的人,他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的赞誉,而东坡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的第一个重要象征。资料二1085年,一生以变法为己任的宋神宗崩于富宁殿,不到10岁的延安郡王赵佣即位。因赵佣过于年幼,按例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代为听政。高氏是宋神宗的母亲,但其政治倾向却与神宗迥异。上台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在洛水河畔赋闲多年的旧党首领司马光召回。随着司马光的到来,一大批在神宗时期被压制、遭排挤的人,纷纷得到起用。其中,就有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宋神宗时期,是吃过苦头的。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国,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神宗想知道其他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便问苏东坡:现在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有哪些得失?东坡也不腼腆,象征性的夸了皇上两句之后,便转入正题道:“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何谓求治太急?治大国若烹小鲜,急易生乱;何谓听言太广?其实是暗指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声音太多。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某人极度器重,容易失之于偏;何谓进人太锐?欲速则不达,人事提拔频繁,有朋党之嫌。这三点,虚怀纳谏的神宗听了很是受用。但王安石听了却急火攻心。求治太急,这不是在骂自己搞政绩工程么?听言太广,这不是在骂自己蛊惑圣听么?进人太锐,这不是在骂自己拉帮结派么?于是,一纸调令,苏东坡被下放地方为官,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直到再次被启用回京。古道热肠旧党看不懂他跟新党首领王安石如此苦大仇深的一个人,此次回来对新党又会是什么态度? 为搞清这一问题,支持旧党的最高领导人太皇太后高氏决定,找苏东坡谈一次话。她步步为营的君臣对答,实在颇有深意。爱卿前年是何官?—汝州团练副使。—今是何官?—臣今待罪(自谦)翰林学士。—爱卿可曾想过,为何升迁如此之快?—是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圣明,提携庇护有加。—非也。—那是执政大臣鼎力推荐之故?—亦非也。(高太后,宋神宗之母,年幼的哲宗赵佣继位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一番话后,苏东坡仍不明晓太皇太后找他谈话的意图,惶恐道:臣虽无状,然不敢自他途以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平时不注意形象,但绝没有请送走托,跑关系走后门。氏见时机成熟,道:此乃先帝(神宗)之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言下之意即,神宗本来是要用你的,但由于新党和王安石阻挠,没有实现。高氏这一语毕,苏东坡不禁想到了之前官场上的种种不如意,掩面长泣,痛哭失声。然而,哭过之后,他还是没有秋后算账的打算。相反,还处处为遭排斥的新党人士说话。旧党要迫害新党魁首蔡确,他上密折营救。旧党要完全废止王安石新法,他上疏反对。这些,都让旧党人士很不可思议。元祐元年(1086),蔡确的“车盖亭诗案”爆发,这是一起典型的文字狱,起因完全只是门户之争。这时,苏东坡给太皇太后上了一道密折。他说,蔡确写诗讥讽太皇太后,如果不追究,就会影响到皇上的孝道。但如果追究得过深,又会影响到太皇太后的仁政。权衡之下,莫如皇上下令追究蔡确的责任,然后再由太皇太后下诏赦免。这样既保存了皇上的孝道,又体现了太皇太后的仁政,可谓两全其美。但此时把持朝政的旧党人士,已丝毫没有理性可言。于是一纸诏令,蔡确被贬岭南,最后客死异乡。蔡确的结局跟绝大多数旧党人士预料的一样,但苏东坡旗帜不鲜明的态度,也让他的日子日渐窘迫。新党看他像旧党,旧党看他是新党。在这群“亲不亲,线上分”的人眼里,苏东坡左右不迎合,也左右不受欢迎。所以,在这种局势下,新旧两党无论谁来当政,苏东坡几乎都是遭打击排斥的对象。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弹劾外放惠州。几年后,又被流放到了更远的海南岛。被贬官到如此荒芜之地,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在一首词里,苏东坡这样描写自己的心境: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就在这三个荒无人烟的流放地打转,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然而,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其实,按苏东坡的能力和才华,本应是成大器的。1057年,二十岁的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同年登科。据仁宗的曹皇后说,兄弟俩登科时,仁宗皇帝还曾高兴地对她说:“今天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可纵观东坡的一生,琴棋书画之外,他几乎没有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因为他不会站队,或者说,他没想过要站队。其实,以苏东坡的才智,他并非不知道讨好上级的重要性。只是在苟且之外,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就事论事,不偏不倚。这样的性格,让他的政治生涯极为不顺。但,这样的性格也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北宋王朝党派纷争下的夜空。苏东坡的政敌刘安世评价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后来的孝宗皇帝赵昚评价他说: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不媚俗事上,只一心许国。风暴中的苏东坡就是这样坚持着:自己认为于国有利的,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资料三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在鉴赏古诗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其中以李煜、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在古诗鉴赏中没有注意这些,容易使理解片面化、肤浅化。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感受、心理等正面描写。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以简练的笔法、凝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侧面描写 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阅读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靠近外城、野径入桑麻、种菊花等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邻人回答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世外高人形象。所以,陆鸿渐其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