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岀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学习本专题,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2.初步了解苏词淸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学习本专题,特别注意: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題解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二、诗词故事苏轼名字的由来苏轼名轼,字子瞻。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这个名和字,寓示了苏轼性格的磊落正直、亳无掩饰。苏洵也曾告诫过苏轼:“车如果没有轼,就不是完整的车;人如果不正直,就不是完整的人。但轼横于车前,毫无掩饰,如遇翻车,则首先折断。你的性格过于耿直外露,如不收敛,将来恐怕要吃大亏。”这些几乎就成了苏轼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预言一般。三、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屮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皿。”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文本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莫听/穿林/打叶/吏。何皱/吟啸/且/徐迄。竹杖/芒鞋/轻胜/孕。谁般?一蓑/烟雨/任/平宇。料悄/春风/吹酒馔。微牛山头/斜照/却/相理。冋首/向来/萧洒/第归者。也无/风雨/也无/嘖。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
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边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刈•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二、悟读,诗情画境这仍是穿林听雨、吟啸徐行的苏东坡,风飘飘,水寒寒,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屈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三、品读,鉴赏评析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答: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答:4.《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tl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鉴.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冋答问题。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1)词的上片,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答:⑵苏轼诗词屮常有祈理性的句子,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浣溪沙》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说说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答:
答案精析文本赏读1.苏轼不愧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就算是身居贬谪之地,就算是骤雨淋身,也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而字里行间所述心志,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就更令后人吟之而赞叹不己了。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亳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词人都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Z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Z事,甚至没顶Z灾的等闲视Z的达观态度。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4.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文本拓展(1)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箫萧暮雨屮传来的杜鹃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2)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全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不因年老而消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