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一、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时苏轼知密州,王弗已辞世十年。《东坡全集》卷八十九《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輙能记之。问其它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诠释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同样,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夜来幽梦忽还乡”: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二、作品内容1、上片:时久;难忘;地远;人老。写现实:梦前相思;人生潦倒。2、下片:梦归;梳妆;相顾;垂泪;推想。写梦境:梦中相会;梦醒伤感。
四、作品主题:1.怀念亡妻;2.自伤身世。五、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词。2.以梦写情(梦前、梦中、梦后);以景衬情(轩窗、明月、短松、山冈)。3.从对面写来:设想相逢不识;设想年年肠断。
六、复习题1.作品的内容与主题。2.作品的表现手法。3.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