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苏轼
01.水龙吟词牌、次韵02.章质夫原词03.理解词作04.全词小结CONTENT
01水龙吟词牌、次韵
词牌、次韵这首词的词牌叫《水龙吟》,因李白有“笛奏龙吟水”的诗句而得名,又名《海天阔处》、《小楼连苑》、《龙吟曲》、《丰年瑞》等,除《龙吟曲》其他的很少用到。“次韵”指依原韵唱和,每个韵脚字都不能改变。另外一种情况是“和韵”,只要与原作用同一个韵部即可。相比较而言,显然前者难度更大。
02章质夫原词及背景简介
《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章质夫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背景简介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45岁的苏轼,正谪居黄州。是年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章作了一词来,当时十分被看好,也送了好友东坡,词全是春色宜人景致。章虽是东坡先生好友,但没有东坡那份心情,因为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纯是另一种心境,所以在作词之后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如果纯是一首和词,为什么告“不以示人”呢?何况这是一首艺术上更超原词的一首词呢?诗以言志。借景托物是常用手法,读诗看词不能仅看表面,而要看其心志,这一点常为人所疏忽,王国维在评该词时亦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如此大家也只看一面,而没有看到更深一层,更何况一般人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03理解诗词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首句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水龙吟“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水龙吟“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水龙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写杨柳枝条又细又柔,用这个来比喻柳丝这种缠绵的情绪和愁断的柔肠。用美人困倦时,欲睁还闭的娇眼,来形容杨柳飘舞飞扬的姿态。人们经常把刚刚萌发的柳叶称为柳眼,这里的“娇眼”,就是指柳眼,指柳叶。
水龙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句写杨花飘飞起来,随着去,好像这个女子思念自己的情郎似的,想“寻郎去处”。这里暗用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故曰“又还被、莺呼起”。
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杨花飞尽固然不足惜,但是杨花一飞尽的时候,整个春天也就过去了,所有的花也都基本凋落了。一夜雨过,等到早晨起来再找这个杨花,就找不到了,它都化成一池的浮萍。苏东坡和大多数古人一样,也有一种错觉,他说:“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苏东坡自己加的注释。因为常常是杨花飘落在水面上,隔一段时间后,池面上会生出浮萍来。
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色”,是指杨花,杨花象征春色。三分之二的春色落在地面上,并且变成了尘土,三分之一的春色随水飘去。这里的三分的分法,有点像唐诗人徐凝写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词写得极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唐圭璋先生也说“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
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结尾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04全词小结
全词小结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