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踏莎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踏莎行

ID:1113346

大小:215 KB

页数:62页

时间:2022-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节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 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一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题目是“雪中看梅花”,而且全词都在说“雪花”和“梅花”,所以“两种”应是“雪花”和“梅花”。词中说这两种事物同为“一家制作”,很明显这个“一家”应是“大自然”。(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因为作者提到了两种事物,且词中有“不是”“不似”的说法,所以“对比”的手法容易判断出来。在判断情感时,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叙述重点。 【答案】(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2)对比(反衬)。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2.(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比较简单,题干要求找领起对比的两个句子,从内容看是今昔对比。而“想当年”领起对往昔的描述,“到而今”则领起对现在的描述,从而形成内容上的对比。“万岁山前珠翠绕”是用“珠翠绕”来形容往昔繁华的景象,从而借代往昔的美好生活。(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风尘恶”是词人对“而今”情况的总述,答题时,只要抓住这一句,仔细阅读其前后语句,并结合全词的思想内容就能很容易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看清题目要求。词作对比了山河的昔盛今衰,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对统治者豪奢误国的悲痛之情,继而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接着作者想像了胜利归来,重游黄鹤楼时的心情,它肯定是轻松畅快的。 【答案】(1)领起句:“想当年”“到而今”。修辞方法: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以乐观主义态度想像了“提锐旅”“清河洛”(即收复了失地)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把握诗歌的主旨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与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的影响。 理解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类别:①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②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 ③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④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⑤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情操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能起积极作用。4.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5.评价诗歌的内容时应该注意(1)审视标题,看清注释,推敲诗词意旨。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有些注释也起着暗示作用,应充分利用。(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3)析意象、品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又如辛弃 疾的《南乡子》就借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的历史事件,借以抒发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上面说的是鉴赏古诗词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6.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一首诗或词曲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就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拔高”分析。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赅全的错误。 1.(2010年苏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落日”“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描摹景色。(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2.(2010年绍兴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苏 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赏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全词风格飘逸,记叙了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亭的情景,表现了作者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这首词上阕叙事,极富生活情趣。“醒复醉”说明他酒兴之浓,再加上“仿佛”二字,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倚杖听江声”一句,尤见其随缘自适、潇洒出尘之情致。下阕直接抒情,揭示心中苦闷。 3.(2010年淄博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次鄂州□卢 纶①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赏析】诗的首联写景:云开雾散,可见到远处的汉阳城,但这孤独的小船,还要走一天的路程才能到达那里。颔联写诗人在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同船的商贾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风平浪静;夜深人静时,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要涨潮。这些描写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和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诗的颈联、尾联抒情:双鬓本已愁白,又逢三湘凄凉的秋色,故乡在万里之外,我的一片归心只能对月浩叹。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时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使他愁上加愁。 4.(2010年广东惠州2月模拟)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考查方向:①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②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③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一、常见的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1.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等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的情怀,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借外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他的情怀。2.咏物诗。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蝉、雁,还有石灰、蝴蝶等等。 3.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或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作品。4.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等。 5.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愁思的抒发和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6.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 二、常见诗歌情感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这类诗歌往往从自身境遇写起,以自己身之所历、目之所睹为依托,宣泄伤时离乱之感。如杜牧《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作者借“木兰庙”的意象,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木兰”和“王昭君”的景仰之情。 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爱国是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在古典诗歌中爱国诗的比重很大。比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犯“人文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诗歌尤以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为著名。作者借“云横”的“秦岭”,借“拥蓝关”而“马不前”的大雪,抒写自己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和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悲凉,寄寓了他国不得报的君国之忧和家不得归的英雄失路之悲。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 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陆游的《示儿》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还有杜甫的《兵车行》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3.记录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羁旅诗和思妇诗是古典诗歌中独特的一对,游子思家,怨妇怀人,都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家的眷恋,对于团圆的渴望。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的意象,寄托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表达了天涯羁旅的愁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摹了思亲念友的孤独;王昌龄的《闺怨》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记述了闺中怨妇怀人之情;等等。 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咏史诗《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等。 5.即景生情,抒发诗人生活杂感即景抒情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这些诗往往以景色的描写为主,但在景色描摹中,流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的《泊秦淮》《赤壁》。 6.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志托物言志诗是中国古典诗中的常见诗歌,诗人往往独具慧眼,抓住所咏事物的特征,咏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怀。比如李商隐的《蝉》,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飘零,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杜荀鹤的《小松》,借小松把杜荀鹤出身寒微、才华卓越、无人赏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人生境遇抒发得淋漓尽致。 7.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悼亡诗在古代诗歌中,因其引人动容的情感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类诗歌往往虚实结合,跨越时空,过去现在,梦里梦外,辗转反侧,催人泪下。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以梦境表达词人在爱妻十年忌辰时的哀伤之情。 8.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离别诗也是一种常见诗体,古人离别,十里长亭,觥筹交错,吟咏赋诗。其中的离情别绪虽大体相同,但也各具特色。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殷殷深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惜别,高适《别董大二首》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声激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离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