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授课人:李小芳
作者简介初步感知想象联想欣赏感悟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想起在溪亭玩到天黑时的情景喝的大醉而不知到回家的路。初步感知兴尽/晚/回舟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怎么办呀,小船竞相从荷花丛中划呀划。不小心,惊得满河滩的水鸟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明追述。地点是在“溪亭”,时间是在“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家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想象联想
“沉醉”二字却流露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欢愉的游赏。果然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境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未尽兴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欣赏感悟
课堂练习请你根据《如梦令》一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优美的画面。(提示:结合李清照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可以写她的心理活动;站在读者的角度叙述她们游玩之事。)
拓展延伸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停花香消失,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1、日晚倦梳头——愁见于细节,无心梳洗打扮,失去生活乐趣,倦怠失落。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愁见于情态,满腹愁绪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以泪来倾诉。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见于抒情,舟轻而愁重,难以负载。想象联想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知己难觅、韶华已逝、红颜已老、珍藏的文物丧失……从此可以看出愁之多,愁之沉,愁之重。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在种种感情中,愁情是最深长,也是最难言的,那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又是如何表现这么抽象的愁绪的呢?欣赏感悟
“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舟”二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巧妙的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作业布置你还知道哪些化虚为实,巧妙诉愁的诗词佳作呢?请找来读一读。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