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老师的《卜算子咏梅》教学反思以及课堂设计思路在于老师的这节课上,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 一、教师板书的功底和认真态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努力去学习并实践的,因为我们必竟在实践者身正为范。 二、教师对学习引导的循循善诱,不急不躁,与亲和力,让学生学习的轻松,听得愉快。 三、教师对于学法的指导的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四、教师对于语言感悟的指导,体会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升华。 五、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扩充,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六、教师能够把语文看成一个生成、补充、拓展、延伸、再生成、再补充、再拓展、再延伸的过程,让语文学习做到了举一反三,源源流长。 但是纵观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就是教师对于课前交流的环节,当学生的回答没有像老师预设的那样好时,是不是不需要老师把学生带入我们事先画好的圈内? 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收尾,也许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更多地亲和力,但是让人觉得总有些牵强,不尽人意。 三、于老师的京戏唱得很好,可为什么要放到课后呢? 让学生带着对老师的好奇与崇拜走进课堂岂不更好? 以上只是听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不一定对,但也是当时真切的想法。
心声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仔细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学生的“朗读”特别多,而且读得特别到位一,其根源在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古诗词演绎得如同天籁。“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的确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堂来说,我以为于老师提出两大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教室”。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以词的小序位抓手,理解毛泽东词和陆游词的不同意境。从谈感受入手,不去一字一词区分,再通过读,读出感受;之后,通过了解词的时代背景来谈感受,读出感受。读之后背、质疑。步骤简单清晰,始终以语文问题谈语文。 于老师提倡的“简单语文”就是还原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在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的人文性。让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学过程回归宁静、回归简洁,从而变得纯朴,变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