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了却君王天下事,众里寻他千百度,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听取蛙声一片。两三点雨山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本色是武人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倾诉的悲愤,乃“”。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简介幼安稼轩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豪放苏辛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题目解说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没有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落日斜挂在楼头上,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连树木都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请谁唤来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译文: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的景:楚天江水遥岑落日断鸿想到的人:张翰(季鹰)许汜刘备桓温
请自由朗读,并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品味。再读,体会感情
思考“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2、作者用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1、上片写景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与上片的哪一句呼应?思考1、 下片中作者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用这些典故有何用意?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梁衡《把栏杆拍遍》节选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清旷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指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的“美芹”典故出自《列子·杨朱》:从前有个人,赞美戎菽(胡豆)味道好吃,枲(xi)耳(苍耳),水芹味甜,并向乡里的豪富人家也称赞这些菜,乡豪也真的拿来尝,结果嘴被刺,肚子疼痛,大家都嘲笑埋怨他,这个人感到很羞愧。这里的“美芹”指的就是地位低微的人提出的好意见,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希望南宋不要象南飞的大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