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温习旧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检查预习姓名:辛弃疾字:号:籍贯:称号(词的内容):词派:“苏辛”:“济南二安”:幼安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豪放沉郁)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辛弃疾
辛弃疾的“三最”一生最得意的事:活擒叛徒张安国一生最痛苦的事:报国无门一生最成功的事:爱国有词无法在战场实现抱负的辛弃疾只能以笔代戈,发愤为词,成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24—42岁:历任地方官42—64岁:被贬闲居(《青玉案.元夕》大概作于49岁)64—68岁:虽被启用,但不被信任,最后含恨而死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
核心素养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审美情趣)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思维能力)3、学习、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的表现手法--反衬。(思维素养)4、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文化素养)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和注释。思考: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上片:元宵之景下片:元宵之人
二、研读上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思考: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景象?写出元宵怎样的特点?
三:研读下片、探究形象思考:下片中作者写了几类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主角应该是谁?
众女:盛装打扮、、爱慕繁华那人(主角):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四、知人论世明主旨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人在“那人”身上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大约在四十九岁的时候作了这首词,此时的他被迫闲居于江西上饶好几年了。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其实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品格,从而表达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借婉约的故事写政治的哀怨
知识延伸—美人意象中国传统文学的含蓄性,也让文人往往借美人、香草表情达意。香草美人的写法最早起源于屈原。香草美人喻高洁的品行与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探究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思考:既然主角是“那人”,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热闹的元宵,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这样写对主角有什么作用?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其他女子越高兴,越爱热闹,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写景写人都为了反衬主角
六、拓展延伸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立志: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追求: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获得:只有在努力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终有收获。
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本64页的第一题:比较辛弃疾《青玉案》与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对比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在立意、手法上的异同立意方面: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但两首词题旨都是把元宵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悲。辛词则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手法方面:都用了对比手法。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有他人与我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辛词主要将世俗之女与那人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