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词牌名元夕-----词的标题,元夕就是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补充:元是一年的开始,夕是夜晚,元夕即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标题:
作家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等风格:豪放沉雄 慷慨悲壮评价: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象?比喻(夸张)。用千树开花比喻到处张挂的彩灯。用闪耀的星星比喻满天的烟花,再用雨比喻往下飘散的彩星。写出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满天的喜庆景象
宝马雕车满路这句话中哪个字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香香从何来?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借代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声动”说明箫声悠扬动听。玉壶:可喻月,也解成“精美的彩灯”。鱼龙:可理解为舞鱼龙,也可理解为鱼灯龙灯。转和舞即可理解为展示的彩灯灯光在流转,而且随风飘舞。热闹繁华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香满路”借代手法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富貴人家出游灯火璀璨欢闹场面上阕:极写花灯满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
题目为元夕,词中哪些语句是在描写元宵节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服饰:表情活动:仪态美好:妆扮华贵身份高贵节日之欢离后飘香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进一步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贵族女子
那人这个人物有何特点?孤独、寂寞灯火阑珊处不和众人一样去追赶热闹,而宁愿独处僻静之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1.“他”是被谁发现的?抒情主人公2.寻找的过程怎样?很辛苦,很曲折。从“众里”和“千百度”可以看出来。“众里”指热闹的场所。“千百度”即是千百次。千百次地在热闹人群中找了又找。现在的搜索引擎“百度”名字的出处就在这里。这个“他”是抒情主人公经过千百次的寻找才找到的。
3.抒情主人公在“寻他”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众里寻他千百度时,是怎样的心情?寻了千百度还无踪影时,又会感到怎样?“蓦然回首”,也就是不经意间一回头,或者可以说是突然明白过来了,心有所悟而回头,正看见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此刻的心里又会是怎样?焦急伤心绝望欣慰释然
思考:在寻“那人”之前为何要写到众人、写到元宵盛况呢?从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抒情主人公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那人”才是他着意要表现的对象。反衬。上文热闹繁华反衬下文的冷落僻静,上文盛妆畅游的名士贵妇反衬下文自甘寂寞、超群拔俗、不同流俗的“那人”。景反衬景,人反衬人。倘若没有此人在,那一切的热闹欢腾在抒情主人公眼中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
盛妆艳服的士女火树银花的元夕那人灯火阑珊处的反衬正衬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主旨探讨爱情词?知人论世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风格探讨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这首词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家,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大家请试想,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在国难当头之时,难道他真的就在抒写寻觅情人吗?
他是与抒情主人公志同道合者,实际上就是词人的一种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寄托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的思想感情。政治含义托寓手法
拓展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思考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述性文字)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朝廷的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半山腰并没有对其造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去攀登,去寻求另一个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完全脱离了世俗,人生的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孤独,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的喧嚣,世间的纷扰,从而进入了另一个人生的境界——审美境界。
作业背诵并默写《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