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最伟大的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一岁组织、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许多极有见地的方略,但是均未被采纳。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堪称宋词中无与伦比的杰作,词的写作年代不详。邓广铭等人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可能是认为这种元夕灯节如此繁华的景彖应该是写都城临安的,而辛弃疾只有这吋在临安,任司农寺主簿。但是这种推断并不很是可靠,因为未必就一定是写临安的元夕灯节。即使是写临安灯节,这首词也可能存有虚构的性质,不能够如此落实。而这首词确实很可能存有比较大的虚构的性质。并且,也不能排除是写事后的追忆。正因为如此,这首词具体的写作年代非常难以判断。历来绝大多数的意见都认为此词里主人公所寻的“他”是一位女了,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此词,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三十二岁或者比这年龄大那么一些的辛弃疾,在极热闹的元夕灯节里满大街地寻找一位意屮的女子,而同在如此良辰佳节里的这位女子反倒很深沉,非
常沉得住气。这显然相当别扭,像这样的情形不要说在辛弃疾那个时代了,就是在今天,只怕也不多见吧。而只要承认词屮的“他”是一位男子,而寻找“他”的主人公才是一位女子,词的内容就变得清晰而且顺畅了:词屮的女主人公在元夕灯节里一而游赏观玩,一而在众人屮寻找着那个她意屮的男子,她的恋人。可是都一夜将尽了,虽然到处向人群屮寻望着,可就是没有找见那个男子,心屮是已然越来越深地感到了落寞。再看街上那些打扮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女子,都高高兴兴和家人或亲友有说有笑的走过來,然后也这么从自己身边走过去,走远了。这时的主人公心中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落寞。可就在此吋,她突然生出那么一种感觉,也许就是李商隐说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种彼此心灵的感应,她就回过头来向身后一个“灯火阑珊”的地方看了过去。真的是“他”,“他”真的就站在那儿,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原来他并非没有来,而是一直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而这个“他”,那个始终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看来是如此坚忍而沉静的“他”,应该就是辛弃疾口己的身影。原來在此时看來这样繁华而热闹的这个时代,诗人却是如此地孤独忧悒和落寞。他也许比太多的人都更加地内在于这个时代,可是他却又感觉他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壮志都仿佛无法真正融进这个时代,虽然他己经付出无数的努力。他的心灵不能够被时代里这带着许多盲目的欢欣所感染,那灯光焰火的炫丽灿烂的光明无法温暖照亮他被某种幻灭冷寂侵染的内心。不过他又知道,这样欢欣繁丽而又热闹的世界到底是美好而值得珍惜的。也止因为如此,他内心深处为它充满了隐隐的忧虑,有说不出来的悲哀。所以他才这样静静地仿佛站在这个吋代的远处,默默地久久地凝望着它。他知道自己其实并不能也不会真的想逸出这个时代,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英勇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悲喜忧哀,可能全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许多他所不能够忘记的人们,以及由他们开始而无限展开的世界。那个一直寻找他的女子终于找见了他,而她之所以能够最后找到了他,也许是因为她终于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了他。一个大的孤独里一场小的欢聚。但乂何必管它是大是小,所有美好的事情也许都有同样无限的意义。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屮说:“英雄感怆,冇在常情z外。”这首词正是如此。梁启超说此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对于这首词的本义大概是已经领悟了很多。其实这首词屮作者抒写的情怀比较接近于比他大I•几岁的陆游的那首《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淳'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当然陆游这首词和辛弃疾这首词相比,总的來说有些逊色,它是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春的成都,这时陆游四十九岁。所以我据此推测辛弃疾的词可能也是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犬致是他南渡后中期在政治上较为失意吋期的作品,因为它看起来不犬像是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辛弄疾和陆游都写了很多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但较之辛弄疾的沉挚冇力,陆游的许多作品虽然气势和情感并不弱于辛弃疾,但往往稍显得冇些浮,当然陆游也有他自己的特别的风格,这两首词或者也勉强可以做一个比较的例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大概是说,没有大词人的心志,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优秀的词句,往往不惟出于词人的辞采,亦出于词人的词心。至于这借古人词句而言的三种境界说。第一种境界是说以前的其实不能够成立,发现了重大的问题,并且立志想要解
决重大的问题,为了那可能无尽遥远的理想;第二种境界是说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屮,虽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也坚持努力而不悔;第三种境界是说,多少次寻求解决问题都失败了,但终丁灵光突现,向一般本来不会注意到的地方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三种似乎略同丁爱迪生所谓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至于当代学者叶嘉莹说王国维此说,是从几首抒写爱情的词中看出了犬的道理,是对于这些词的欣赏中的联想,说法也许并不妥当。王国维此说应该不过是化用前人之词句,严格地说已经并非属于文艺作品欣赏的范畴。当然他是连这些词句所表现的境界也一同化为己用。他相信这些经他化用而成的一系列境界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也相信它们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仍然可以返回,以证明原作的优秀杰出卓尔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