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老师:授课课型:【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课前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雕车凤箫蓦然阑珊2.解释词语元夕千百度蓦然阑珊3.文学史常识填充4.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故又称“”。除此之外,词还称为“”、“”。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文学常识1.关于词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2.关于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辛词现存六百多首,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统一南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北方地区怀念和抗金斗争的赞扬,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3..写作背景简介该词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以反衬“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作者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同流合污。五、新课学习1.解题青玉案是词牌名,题目为元夕。从这首词的题目不难看出本词主要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2.文本解读⑴读全词,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⑵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⑶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⑷“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④“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⑤“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⑥
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明确:“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⑧概括:“那人”是怎样一个人?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明确: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3.知人论事①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②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4.课堂总结:①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②说说这首词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明确: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教学巩固】一、解释词语并为加点的字注音元夕千百度蓦然阑珊二、辛弃疾名句知多少,请填写以下空白①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凭谁问:,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⑥,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⑦稻花香里说丰年,。⑧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三、简答题①上片极力渲染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②词中是怎样写出寻觅之苦的?③梁启超评这首词时说“自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请结合稼轩当时的处境,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