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小说,在第一单元学习写人散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的小说,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经典名篇,情节奇妙,人物形象丰满动人,思想内涵深刻,对学生价值观与思想情感的形成与丰富具有意义。二、教学目标和重点:了解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在师生对话当中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人物,准确地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能在互相的交流当中使学生对社会和人生形成正确认识。三、教学过程:(一)预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欧·亨利(O.Henry,1862-1910)简介契诃夫(l860~1904)简介莫泊桑:(1850~1893)简介《项链》作品简介:法国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经常的布局构思、深刻的思想内蕴、优美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参考阅读《珠宝》(莫泊桑)、《妇女乐园》(左拉)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概括小说情节
(二)、课堂活动提问: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几件事?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学生阅读,讨论以下问题:(1)、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2)、舞会上她的感觉是什么?(3)、舞会结束后,她想到的是什么?(4)、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5)、怎么还债的?(6)、还清债务后,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提问: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方面展开,是哪一个方面?提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唯一”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唯一”则反映了当时这些妇女的可叹可悲的地位:能否跻身上流社会,只取决于良好的出身和优美的资质,而上流社会的男人看重的也只是这一点,至于感情,可以暂且不谈。用葛朗台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实际上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把美丽的女性当作玩物的丑恶现象。一种想法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大气候下,玛蒂尔德自然难以跳出这个圈子,她的命运、性格也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何其巨大。提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玛蒂尔德对婚后生活满意吗?提示:不,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去佛来思节夫人家回来后“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提问:这是为什么?提示:因为她想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
提问:那么她如何对待这种痛苦呢?提示:只有用梦想去减轻。提问:找出她的3住4吃2穿戴的一连串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的梦想,这属于什么描写?提示:大段的心理活动。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呀!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附: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很多,除了旁白外,还有内心独白,用动作或者神态显示,用景物衬托以及梦境或幻觉来表现等几种。提问:当路瓦栽先生得意洋洋的带回一个"费了很大气力才弄到手"的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有哪些神态变化呢?提示: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C、郁闷、不安、忧愁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提问:这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呢?提示:说明她的内心怀有强烈的不平,有一种难以压抑、深入骨髓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晚会上玛蒂尔德大获成功,四个忘情的"陶醉"将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她如痴如醉似乎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她简直有些飘飘然了。提问:她的丈夫呢?提示: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提问:就他一个人吗?
提示:不,还有三个男宾。提问:他们的妻子呢?提示:也正舞得快活。讨论: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男宾和女宾当时各自有怎样的心态呢?提示:女宾们都有玛蒂尔德式的心态,都想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满足梦寐以求的虚荣心,结识上流社会的男士,以便进一步往上爬;而男宾们不是舞会的主角,自然受到冷落,又不能抛弃妻子而去,无奈之下只好一睡了之,任妻子"攻关"去了。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提示:说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之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前文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含蓄。由此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作者精妙的构思,看似闲笔,实则神笔。提问:丢了项链以后为什么没有立即向佛氏说明真相?提示:还是出于虚荣心,爱面子,寄希望能找到项链。可结果令人失望,只好用36000法郎买了一挂项链赔偿。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荣耀,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十年后,玛蒂尔德已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粗壮耐劳的平民劳动妇女,而且明显的老了,这正是爱慕虚荣的后果。提问:她就此彻底告别了爱慕虚荣的思想的吗?提示:没有,她没事的时候在窗前独自回想当年那个令人倾倒的舞会。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提问:结尾时,面对邂逅的佛氏,玛蒂尔德为何"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提示:赔了项链未被发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信誉;债务又经自己的吃苦耐劳 而还清了,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自豪,所以得意天真的一笑。提问: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提示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小结:心理描写的目的就在于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本文极为成功,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造诣,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提问:你如何评判玛蒂尔德?提示:多角度。如她需要漂亮裙子才肯去参加晚会,如丢失项链以后她的行为。★参考文章:她虚荣但不虚伪,无奈却不失尊严小说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的生活。这种生活理想当然并不高尚,但也无可厚非。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好日子?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如果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为虚荣心的话,当然也无不可,但她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路瓦栽夫人因为不能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痛苦,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而烦恼,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为在舞会上“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而陶醉……这种真实感情的率性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要批评她几句。我们为什么会不自在?是因为她泄露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秘密吧。我们可以站在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立场上批评她不切实际、想入非非,也可以站到孔乙己君子固穷的立场上批评她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但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路瓦栽夫人安于现状,麻木隐忍?难道我们内心不都是嫌贫爱富的吗?贫穷和富有以及对待它们的态度与道德无关。什么时候我们摆脱虚伪的道德义愤,学会客观地认识人性,我们就开始进步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泛道德化的“文明”古国。
再说,过不上自己满意的生活,难道想想也不可以吗?玛蒂尔德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不择手段去追求,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德,维护着做人的起码尊严。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尤其是对于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说,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以后,还要面对一笔巨大的债务,但她始终没有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换取物欲的满足。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下去。路瓦栽夫人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不幸在于她不该去企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丢了项链,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了: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遐想,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欣赏小说构思的精巧提问:在小说的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人意料?你是如何看待的?《项链》(1884)写一个好出风头的小公务员的妻子,向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去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不幸回家后发现项链已经丢失,他们夫妇为了赔偿失物而负债累累,整整十年历尽艰辛,最后偶然得知失落的项链原来是假的。作者辛辣的讽刺了女主人公的爱慕虚荣,但夸大了偶然事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这篇小说采用矛盾的“层递法”,使情节逐渐上升发展,让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一步步得到满足。在她大出风头的高潮时刻,笔锋一转,引出她失落项链后的不幸,大大加强了悲剧效果。待到发现失落的项链是赝品时又嘎然收尾,耐人寻味。“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说明: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主要体现在小说构思的精巧上。认真研读故事,鉴赏精巧的构思
(1)、“借项链”是命运的转折点,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又是必然? 提示:与当时社会风气相联系。(《珠宝》中的“假珠宝”)(2)、“丢项链”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提示:陶醉于狂欢的必然结果。(3)、“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情理?提示:文中的暗示。提问:找出作者的暗示内容?提示: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②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③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4)、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提问: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在何处?提示:先设伏笔,后明真相。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以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做了巧妙的暗示。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高潮迭起,动人心魄。讨论本文的高潮部分:小结:小说的结尾是情绪高潮,丢项链则是情节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提问:讨论文章结局的构思巧妙之处——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说明: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如果漠泊桑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你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大大降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心中己有了自己的玛蒂尔德,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文中结尾好在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讨论:展开联想,说说玛蒂尔德听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什么样的想法呢?请快速作一篇简短的口头作文。※事虽偶然,理却必然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在。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三)总结。
本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深。这样的蓄势就是文章的铺垫,最后的直落是而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应切合人性的特点,应合乎现实生活,应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一首好歌,会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又可称之为“豹尾”。三、课后思考:1、虚荣心的背后是什么?2、《项链》是个悲剧故事吗?3、灵魂的拷问:路瓦栽夫妇该如何回归常态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