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项链教学设计1

ID:1114816

大小:4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链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1.宗旨:贯彻新课标理念,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2.学情分析:莫泊桑的《项链》在中国流传广泛,许多年来,对其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有必要引导学生去重新审视探究。当然,这对高二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理清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抓住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和耐人寻味的结局,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3.具体设计:课前预习——学生查阅、搜集、整理作家作品资料,熟读课文,积累字词,梳理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发言,同时要做必要的指导、点评和小结,这是教学的重点;课后——指导学生写鉴赏性文章,是教学的难点。4.课时安排:一课时(50分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4.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结构。2.讨论鉴赏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3.探究评价人物的形象、耐人寻味的结局和主题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评价玛蒂尔德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都将可能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学重点]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1.训练讨论、评价及口头表达能力。2.探究、评价玛蒂尔德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和主题思想。[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莫泊桑及其作品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阅读相关鉴赏文章,制做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下列诗句,学生齐读)“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激发兴趣)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结局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二、探究性学习(一)探究小说的情节和结构特点方法:从小说的结局往前推,探究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归纳。过程:1.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课件1:结局:发现项链是假的事情经过: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较好 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从文章的内容看,不难理解其出人意料,可以说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课件2A、借项链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快,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B、送还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C、珠宝店里只卖出盒子。 教师点评: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 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长是短,都须遵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课件3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3.探究富有戏剧性结尾[引导]:本篇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奇峰突起戛然而止,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要把一篇小说的打击力量放到最后”这给我们留下丰富的二度创作。如果让我们重新设计结局,你将设计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们想象“佛来斯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看看谁的想象有新意。学生的想象可能有:①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幸福生活。(对她的美好祝愿)②玛蒂尔德喜怒无常,承受不住精神的打击,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继续嘲弄,在伤口上撒盐)③玛蒂尔德与佛来斯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之中。(审视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抨击金钱至上的人生观)④佛来思节夫人深为女友十年来的艰辛的遭遇所感动,归还了项链,于是路瓦栽夫人阔起来了,完全忘却了十年的艰辛,重新染上了慕虚荣、图享受的恶习,再次落了个穷愁潦倒的结局。(揭示虚荣的危害)【学生的意见不一定会统一,这正是此问所追求的效果,我想也是作品所追求的效果,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构思能力。】(二)探究人物形象及原因方法:学生探究、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归纳。过程: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虚荣。 玛蒂尔德的虚荣在文中有哪些表现?1.序幕中的表现:课件4现实:寒碜、黯淡、破旧、粗陋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教师点评:玛蒂尔德以为是“造化”弄人,依她的面容、丰韵以及天生的聪明,本可以与最高贵的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身不好,又爱虚荣,慕荣华。她的梦想与现实有着尖锐的矛盾——“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却又羡慕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者提供的这一幅生活图景,集中体现了人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受制于现实的这种追求的无奈、荒诞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扭曲及悲剧性。2.在情节中的表现在小说的情节部分为玛提供了梦想得以实现的锲机,这契机是什么?————教育部部长的“请柬”。但一件新衣满足不了玛蒂尔德的欲望,于是想借项链出出风头。“借项链”的心理变化课件5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迟疑、焦虑——开口商借又焦恐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跳、接、亲、跑——借到项链后的欢乐、兴奋正是借项链——梦想即将实现欣喜若狂舞会中——高雅迷人引来无数艳羡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玛蒂尔德在借项链时的心理变化,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由此,我们窥见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和庸俗空虚的心灵。“失项链”时的表现项链丢失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文中找答案)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衣服的“寒酸”,玛蒂尔德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爱虚荣的玛蒂尔德 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慌张而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项链一旦丢失,给她以沉重打击,从陶醉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一欢一悲,对比鲜明。正是:课件6失项链——梦醒时分却又跌落深渊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又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赔项链”时的表现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举债赔项链,从小康之家一下坠入困顿,用了十年时间偿还债务。在这十年中,玛蒂尔德的生活和性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十年来,玛蒂尔德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艰辛从赔项链的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主人公的痛苦和不幸,一夜狂欢带来十年不幸,“还债”则将“悲”情渲染铺陈推向顶峰,与前文狂欢的情节形成对比。可以说,玛蒂尔德陶醉在“梦想”中无法自拔,也必然会在“痛苦”深渊中不能自拔,这才是发生在极乐公园中的悲剧。悲剧的形成正如《二月里来》所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虚荣谁就遭殃。如此,我们也可用这样的公式概括玛:梦想+陶醉=痛苦+伤心。再美丽的缠绵的梦想随着晨曦的到来总会破灭!这故事启迪我们:勿爱慕虚荣,否则你就是玛蒂尔德第二。正是:课件7赔项链一夜风光葬送十年青春3.重新审视玛蒂尔德⑴、一个人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好,但有自己的梦想,有不好的心情,这有错吗?你是否认同玛蒂尔德的想法和做法?为什么?[教师点评]:没错。我们承认人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如果 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玛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且付诸行动,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⑵、大家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还是喜?课件9上联:一夜风光项链即锁链下联:十年辛苦闹剧即悲剧横批:虚荣害人课件8借项链——穷出风头失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大吃苦头[教师点评]:十年以后的玛蒂尔德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十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⑶、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吗?为什么?[教师点评]:除了虚荣的玛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玛蒂尔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且不探究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纵使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人性中善的一面。以前样板戏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实际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丝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丝缺点。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写作或鉴赏时,不要把人物形象片面化,否则会削弱作品的说服力,甚至对文章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教师点评]:【这样探究旨在让学生明白,万事皆有度,过度地虚荣会毁灭一个人,其它事情也一样。但有一点虚荣心,更准确地说,是羞耻心,不见得就是坏事,甚至可以说,这是促使自己愤发图强的基础。第二,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辨证分析能力太弱,无论是写人还是评事,都具有片面性的特点。所以应当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实际来写。】(三)探究主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 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际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①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②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从《项链》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和玛蒂尔德的遭遇不难看出,这篇小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不稳定及其尴尬处境,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从表象上看,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似乎由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致,但其实质却是由小资产阶级薄弱的经济基础与不稳固的社会地位所决定。莫泊桑所塑造的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跨度,社会地位也由小资产阶级阶层转变为平民阶层,随着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的变化,她的性格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对她的判定也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③我们的看法是,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对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可以看作是人性的弱点。所以把《项链》的主题界定为讽剌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三、总结全文《项链》应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鲁迅先生生前就认为《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四、布置作业布置写作练习,由学生自拟题,如《人生》、《心灵美与外表美》、《虚荣心不可取》、《人性的弱点》……,对小说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题、心理描写等进一步进行探究评析,并在班上开展一次交流活动。[教学反思] 传统的小说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已生成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冷落和贬低了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师生问答式,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讨论发言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开启心智,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本节课基本收到了预想的效果,但也有半数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跟不上,原因在于本级高二学生在此以前很少接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习惯于传统的听和记,加之自己也只是偿试,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参考资料]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外国文学讲著》邵鹏健编著《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的再评论》(《名作欣赏》2000年第二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