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案例一、教学案例背景1、课文内容思考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高二教材选编的一篇文章。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与经验,小说鉴赏能力已经初步具备,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然而小说中人物玛蒂尔德性格中最主要的一面——“虚荣”却使许多学生困惑,因为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虚荣”在他们看来,并不包含那么多负面的东西。因此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2、学习任务思考本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3、学生现状和日常教学现状分析在现实生活中,90后的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的了解增加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张扬个性、看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他们的特点,对“人生的价值”“高尚的人格”之类却看得较淡,日常教学中教师空洞的说教因为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有距离,所以只是隔鞋搔痒。而本文正是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思考的好课例。4、学习目标确定上一堂《项链》延伸课。要求学生从“虚荣”谈起。安排写一篇作文:《谈虚荣》。鼓励学生放宽眼界,发现生活中的“虚荣”,加深思考,争取在文章中传达出自己的真切思想。其目的:一是让学生充展示自我,亮出自己的思想认识现状;二是让学生通过重新审视玛蒂尔德,进一步认识过分的虚荣的危害性以及玛蒂尔德虚荣背后的纯真、坚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案例实施过程: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谈虚荣》的中心论点介绍一下,让学生先亮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学生写作实际调查:有的写应该允许自己有虚荣,因为虚荣会让自己有前行的动力;有的写虚荣其实是自尊心的表现,人难道能没有自尊吗?有个男同学写道:我非常羡慕比尔•盖茨。我也要征服世界,扬名四海,来显示自己的价值,难道我这样的虚荣心错了吗?有许多女同学写以前经常会羡慕人家的名牌衣服,发型,发现自己与玛蒂尔德有许多相似之处,发誓以后一定战胜这种可怕的虚荣心理;有的直接说虚荣心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有的同学学完本文后,能够辨证地看待这个话题:虚荣心有危害,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教师总结并引导: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我非常的高兴。我发现同学们不会被老师牵着走,不会受教辅资料的观点束缚。我看到了同学们思维的开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便体现出不同的追求境界,我面前仿佛凸现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峰,然而这些高峰是否都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攀登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围绕她性格中虚荣的一面,探讨“虚荣”这个话题。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玛蒂尔德的虚荣?造成这种思想的根源在哪里?
方法:分成正反方两组发言。正方:玛蒂尔德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她费尽心机终于在舞会上一夜成名,于是忘乎所以,这是虚荣心的极端表现。反方:我们不同意对方同学的看法。我们承认人人都有虚荣心,但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身处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最明智的做法是奋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环境。正方:让我们再来看看“丢项链”这个情节。这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由顺境坠入困境。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无疑是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思想的极大讽刺。正是这项链,极度满足了她虚荣的内心,但也是这项链换来了十年的辛酸,真是让人可叹可笑。而更为可笑的是,这项链竟是假的反方:不对!丢项链的确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最后的假项链也出人意料,但这种情节安排并非在嘲讽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相反,恰恰是在歌颂她的诚实守信的美德。反方:再补充一点,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玛蒂尔德有着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毅力、吃苦的精神。我想,即使在现今社会,这种“玛蒂尔德”式的人物也不是很多见的,她身上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提倡和赞美的。只不过,她生活在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的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她的遭遇是必然的。……教师小结点拨:双方同学都能紧扣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反方同学似乎理由更充分些。确实,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但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可喜的是,同学们的作文中展示出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青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2玛蒂尔德和简爱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似乎都有虚荣心,她们的追求一样吗?讨论明确: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而简爱相貌平平,她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多了。这样的不满和虚荣才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你的追求是什么。(1)有的同学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奋斗。这本质上与玛蒂尔德没有区别,是比较低级的追求,如果方式不当,可能会有不好的结局。(2)有的同学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奋斗。,所追求的利益本质是为了自己,境界虽不高,但也不必过分责难,因为在主观上,虽不可取,但在客观上并非于社会无益,而且许多人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县里的煤老板们,他们开矿是为了个人赚钱,但他们聘用工人的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经济困难,他们赚钱多了,缴税也多了,还提高了我县的上缴税率,带动了全县的经济发展。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着更高尚的追求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引导)明确:历史上不满于现状的人也有很多,但他们追求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远的如:“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蔺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近的如:13岁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的周恩来;率领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换了新颜、让受奴役的人民做了主人、让落后挨打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毛泽东,他们追求成功不是为自己的私利和荣誉,而是为民族、国家、社会谋利,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学生讨论:丛飞、田世友等感动中国人物,他们虽然拥有一般人不可企及的荣誉利益,但这不是他们捐钱捐肾的宗旨,他们觉悟到的是帮助别人,敬献孝心,是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感动了人民,是人民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选择正当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玛蒂尔德的遭遇告诉我们,人应当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事例谈谈。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说:“我愿做一滴水。将太阳给我的光芒毫无保留地反射给他人。”这并不是一种作秀。当你看到贵州地区黑糊糊的屋顶,黑糊糊的锅时,你就会真实体会到贫穷的含义;当你看到无知的孩子睁着纯真的眼睛,不知道玻璃为何物,不知道首都在哪里时,你就会感受到知识的重要;当你看到徐本禹站在破房中,捏着粉笔头对着流鼻涕的孩子细心讲解时,你就会看到人格的魅力。我们不是太阳,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不是徐本禹,但我们可以从徐本禹的精神中吸收奉献的力量。人生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生中充满了矛盾。面对人生,每个人都会产生和保持带有个性色彩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呢?徐本禹是我们的榜样:人生须认真,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不能游戏人生,否则会被人生所游戏;人生当务实,大学生应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人生,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将一事无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人生应乐观,现实生活并不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此时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冲破荆棘,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人生要进取,要创造精彩的人生,就必须积极进取。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最后只会落个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结局。要让有限的人生绽放光彩,就应该只争朝夕,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教师总结:过分的虚荣要不得,但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要不断给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以激发自己不断奋进。三、案例解决方法和实际效果1、采用方法:自己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改正。当今社会承认表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行为;现代中学生最喜欢自作主张、自我表现,也最容易自以为是;现代教育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现实中,教师空洞的说教也确实尬尴,所以顺乎人心,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解决。2、效果。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比较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四、案例反思和启示:1、强制教育是最无益的教育。学生的思想认识确实需要提高,但强扭的瓜不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喜好、特点,加以引导,使其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走向更高的台阶。2、这是一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课。以“虚荣”
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堂课中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开动脑筋,调动积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本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像这堂课这样,阅读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应该拓宽思维,联系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