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三)了解资木主义社会屮下层人民的生活贫怵I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木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其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人的贫富弟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二、作者介绍作者欧亨利,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语言丰富乂朴实含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黃雀在后》《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三、学生口述故事梗概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一)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來分一下。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一一自冇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3.故事高潮(最后,苏贝來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三个刀。(-)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明确:苏贝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1走进豪华饭丿占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2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4装流氓调戏女了想让女了找警察被妓女纠缠,撒腿就走5扮醉鬼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6偷雨伞想让主人叫警察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三)苏贝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的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次次次次次次一二三四五六第第第第第第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口己招麻烦。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揭霜“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四)但事实很会捉弄人,他想进监狱却没冇被捕,而当他想重新做人了却被捉进了监狱,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明确:这个结局正好说明了小说的题口“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两个矛盾的事物,作者却把他们放在一-起。标题中的“警察”代指“监狱”,“赞美诗”代指“口新”,这两种事物都是主人公所追求的,而两者又是孑盾的,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佃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一—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作者正是用这种反差强烈,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展现社会现实。(五)小说情节安排冇何特点?明确:出人意料却乂合乎情理,这正是欧亨利笔法的体现。五、主题美1.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一一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2、概括文章主旨小说通过流浪汉苏贝的一段“奇特”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六、人物形象1・思考:苏贝是怎样一个人?总结: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还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2•思考: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他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3•思考: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对于苏贝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口的,他不惜出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冇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贝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冋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
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需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O七、作业布置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点明最后苏贝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在小说小被称为是“留白”,象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项链〉〉就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现在就希望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来给小说续尾。我给出几个题冃,请大家选择。1.假设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重新做人的情况怎样?2.苏贝的“冬居计划”的六次事件屮,假设有一次获得成功了他的情况会如何?八、板书故事情节苏贝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4.扮演小流氓想借调戏年轻女了被捕反被女了纠缠他撒腿走开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6.苏贝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人物形彖: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述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