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2.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物形象。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二、掌握重点字词三、初读课文,完成:1.概述故事情节,了解大体内容。2.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3.分析小说结局安排的特点及效果?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走近作者
重点字词一、注音:啁啾醍醐灌顶引吭高鸣别墅游弋咫尺摇曳堆砌泥淖暗忖潜移烜赫二、听写字形:
重点字词一、读音:啁啾(zhōujiū)醍醐(tíhú)灌顶引吭高鸣(háng)别墅(shù)游弋(yì)咫尺(zhǐ)摇曳(yè)堆砌(qì)泥淖(nào)暗忖(cǔn)潜移(qián)烜赫(xuǎnhè)二、字形:蛰居海蜇罪孽萌蘖盘碟间谍嬉皮笑脸世外桃源扬长而去不名一文可望不可即打破砂锅问到底
初读课文---概述小说内容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为非作歹,却没有如愿。而正当他听到赞美诗受感化想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捕。为非作歹竟无人过问,有心从善却关进牢门。
研读课文思考: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一个知趣的地方法官来安排),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他们却把他当作一贯正确的帝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3.故事高潮:(最后,苏贝走到一条通向东区的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三个月。
情节梳理---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苏贝的行为结果想骗吃骗喝砸玻璃窗饱餐一顿调戏女子大吵大闹偷雨伞被推出店外被认为非肇事者被推倒在人行道上被女子缠住被认为是大学生被认为伞的主人
情节梳理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1.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2.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4.装流氓调戏女子,想让女子找警察,被妓女纠缠,撒腿就走。5.扮醉鬼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6.偷雨伞,想让主人叫警察,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苏贝的“冬居计划”一次次都没有成功,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有许多巧合,怎样理解这些巧合?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苏比一次次的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实现,而这一次次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巧合,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这正是美国社会的现状。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当苏贝在刻意做坏事想进监狱时,警察却没有理睬他;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送进监狱,你如何理解这种结尾?分析结局安排的特点及效果?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在看似荒唐不合情理,却深刻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收到了幽默的效果,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欧·亨利式结尾
探究点拨—人物形象细读课文分析苏贝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苏贝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苏比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探究点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分析作用: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开头)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尾)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探究点拨-----品味语言作者常常以"含泪的微笑"安慰生活中失意的小人物,苏贝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幽默手段刻画他,将他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给作品带来"含泪的微笑"的效果。这也体现出本文的语言特色“幽默”。请举例分析关于"含泪的微笑"的描写。
点拨语言---举例分析一是反语。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杰克(霜冻)对麦迪逊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了“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严冬的威胁。
“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二是夸张。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里包含着心酸。
苏贝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者是用幽默的笔调来写他的,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在强颜欢笑下包含着心酸的眼泪。苏贝的“冬居计划”非常可笑,他希望在监狱里度过寒冷的冬天。在常人看来,这实在是件悲哀的事,而在他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让人发出心酸的慨叹。他故意为非作歹共有6次却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在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却被警察逮捕了,这与前文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然人忍俊不禁的笑声里,总能品味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即“含泪的微笑”。使读者的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感触至深。
总结“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人惊叹不止,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乎情理。“含泪的微笑”----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这篇文章“含泪的微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拓展延伸1、社会背景补充2、阅读《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