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的哲学意蕴 []理解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反复地阅读和仔细地鉴赏,需要人们独到的审视目光和各异的心理感受,更需要社会自由地讨论和富于理性地评判。如美国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它不是什么暴露性、控诉性的作品,小说无意也没有要表达什么政治倾向。它表达的只是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堕落和拯救、欲望和现实、偶然和必然等哲学问题上。 [关键词]多角度鉴赏;哲学思考;堕落和拯救;欲望与现实;偶然和必然。 《警察和赞美诗》是我国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能经常看到的一篇经典课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评论家和教师们大都是以这样一种观点来指导阅读者: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善恶颠倒、暴露其腐朽反动罪恶本质的小说;小说塑造的苏比这个人物,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他用“含泪的微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此论言之谔谔,似乎理义剀切。不过,我个人觉得,上述观点和说法,缺乏说服力,值得商榷和改进。 《警察和赞美诗》的欧·亨利,是十九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尤其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这篇小说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篇幅不长,内容亦不复杂。它讲述的是一个读去很是荒诞,想去又有些辛酸的故事: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居然想进监狱,他绞尽脑汁连连作恶要让自己被捕,可警察就是不理会;而在他忽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卑琐可耻,想让自己改变——要变成一个努力勤奋、正直高尚的人时,警察却不期而至,送他去了他先前很想去可后来不想去的地方。小说情节流畅紧凑,语言幽默生动;尤其是其出人意外的结局,宕跌多趣,巧妙天成,意蕴深长。 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因素,它的社会批判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同时亦认为,小说家虽然都具有政治理想和政治倾向,但他们毕竟只是小说家,不是政论家;小说也只是“小说”,不是政治论文。细看古今中外,任何优秀的小说家在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展现的决不会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倾向,而是主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焦灼,对社会的怀疑、对邪恶的抗争……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诠释,似乎有些牵强性地注入了过多的政治元素。这就使得我们对众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时变得封闭、狭隘、浅薄、偏执;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常常显得乏味、无聊、僵化、生硬。 我不否认前面大多数人讲述的观点有其正确性、合理性。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论《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1]我总觉得,我们其实还可以用更文学更理性的眼光来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像《警察和赞美诗》,我们就可以也应该在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界面上细细地品味它,从而丰富它的文学内涵。阅读这篇小说,我最初体会,它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无奈者追求生存的故事:不是无奈,谁会想去监狱呢?所以小说人物苏比是一个无奈的堕落者!或者说是一个堕落的无奈者!因为无奈,他追求堕落;由于堕落,他更加无奈。所以这个故事有趣而又辛酸。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越读越觉隽永,越品越有意味。这篇小说,它应包含着对社会、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这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一、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堕落和拯救上 堕落和拯救,说来是很严肃的问题;同时,也是很有趣的问题。常常,我们喜欢把它们归属于道德伦理。其实认真想来,堕落是人类的原罪,拯救则大约是人类的本能。正是因为堕落,亚当和夏娃才被赶出了伊甸园。或者换句话说,人类才由此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忧患、悲伤、茫然……《圣经》中的这个故事,不仅是宗教的说词,文学的浪漫,更是哲学的命题。至少它给我们证明了:生命的缺失,人类的卑微,存在的无奈。所以,人类永远需要拯救——源自内心的拯救,以及出于慈悲、甚至强加于身的拯救。 []理解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反复地阅读和仔细地鉴赏,需要人们独到的审视目光和各异的心理感受,更需要社会自由地讨论和富于理性地评判。如美国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它不是什么暴露性、控诉性的作品,小说无意也没有要表达什么政治倾向。它表达的只是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堕落和拯救、欲望和现实、偶然和必然等哲学问题上。
[关键词]多角度鉴赏;哲学思考;堕落和拯救;欲望与现实;偶然和必然。 《警察和赞美诗》是我国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能经常看到的一篇经典课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评论家和教师们大都是以这样一种观点来指导阅读者: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善恶颠倒、暴露其腐朽反动罪恶本质的小说;小说塑造的苏比这个人物,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他用“含泪的微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此论言之谔谔,似乎理义剀切。不过,我个人觉得,上述观点和说法,缺乏说服力,值得商榷和改进。 《警察和赞美诗》的欧·亨利,是十九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尤其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这篇小说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篇幅不长,内容亦不复杂。它讲述的是一个读去很是荒诞,想去又有些辛酸的故事: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居然想进监狱,他绞尽脑汁连连作恶要让自己被捕,可警察就是不理会;而在他忽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卑琐可耻,想让自己改变——要变成一个努力勤奋、正直高尚的人时,警察却不期而至,送他去了他先前很想去可后来不想去的地方。小说情节流畅紧凑,语言幽默生动;尤其是其出人意外的结局,宕跌多趣,巧妙天成,意蕴深长。
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因素,它的社会批判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同时亦认为,小说家虽然都具有政治理想和政治倾向,但他们毕竟只是小说家,不是政论家;小说也只是“小说”,不是政治论文。细看古今中外,任何优秀的小说家在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展现的决不会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倾向,而是主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焦灼,对社会的怀疑、对邪恶的抗争……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诠释,似乎有些牵强性地注入了过多的政治元素。这就使得我们对众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时变得封闭、狭隘、浅薄、偏执;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常常显得乏味、无聊、僵化、生硬。 我不否认前面大多数人讲述的观点有其正确性、合理性。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论《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1]我总觉得,我们其实还可以用更文学更理性的眼光来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像《警察和赞美诗》,我们就可以也应该在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界面上细细地品味它,从而丰富它的文学内涵。阅读这篇小说,我最初体会,它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无奈者追求生存的故事:不是无奈,谁会想去监狱呢?所以小说人物苏比是一个无奈的堕落者!或者说是一个堕落的无奈者!因为无奈,他追求堕落;由于堕落,他更加无奈。所以这个故事有趣而又辛酸。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越读越觉隽永,越品越有意味。这篇小说,它应包含着对社会、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这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一、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堕落和拯救上
堕落和拯救,说来是很严肃的问题;同时,也是很有趣的问题。常常,我们喜欢把它们归属于道德伦理。其实认真想来,堕落是人类的原罪,拯救则大约是人类的本能。正是因为堕落,亚当和夏娃才被赶出了伊甸园。或者换句话说,人类才由此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忧患、悲伤、茫然……《圣经》中的这个故事,不仅是宗教的说词,文学的浪漫,更是哲学的命题。至少它给我们证明了:生命的缺失,人类的卑微,存在的无奈。所以,人类永远需要拯救——源自内心的拯救,以及出于慈悲、甚至强加于身的拯救。 拯救是值得赞美的。而且堕落的人更是需要拯救。但拯救会有不同的方式。所以人类社会既建造了梦幻般的教堂,又修筑了可怕的监狱。谁都知道,可怕的监狱背后是庄严的法律,它惩罚的是罪恶的肉体;梦幻般教堂的尖顶则靠理性和道德的力量支撑,它要用天堂的圣水来洗涤污浊的灵魂——它们都是为了那神圣的拯救。可是,当一个人无视道德法律甘心堕落时,可怕的监狱会成为他悠闲度假的“冬季寓所”;而当他萌生善念愿意自赎时,梦幻般的教堂则滑稽地变成了让人绝望的伤心之地。在《警察和赞美诗》这篇小说里,人类生存行为的荒诞和生存意义的迷茫都是这样无奈,所以追求堕落和向往拯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结局的荒唐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不管作家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是否有过或者是否曾想过要表达上述意思,但小说故事本身所包含的这层意义——堕落和拯救内涵和外延的无限伸展,却是可以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得到的。 二、小说还生动地了表现了欲望与现实的矛盾
欲望与现实,偌大的一个思考题目,人类世界里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迷。它是生命产生动力的原点,还是人类理念滋生蔓延的开端?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清晰而明确了解的是: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却是人类要永远面对、想寻求解答却永远也无法解答的问题之一。古往今来,它被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们不倦探讨过,也被无数的经典巨著深入剖析过,它似乎永远都在嘲笑着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考问着人类浅薄庸陋的思想,困扰着人类茫然无措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永远的无情的审视者。 让人诧异的是,《警察和赞美诗》这篇小说,却仅用短短的几千文字,通过“幽默轻松”地叙述流浪汉苏比的“不幸遭遇”,就极其生动鲜明地表现了这个不解之迷的特点,揭示了“欲望与现实”蕴藏深厚的内涵。从而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深深的思索:是啊,欲望和现实,常常似乎都是泾渭分明,相隔万里的;但有时又显得那么交错纠缠,难以分辨。我们不知道却又实在想知道:它们到底是哲学上的空洞命题,还是人们身边的实际存在?如果都是,那么,究竟是欲望造就了现实,还是现实催生了欲望?欲望从哪里来,现实又向何处去?它们是世间的孪生兄弟,抑或是天上的宿敌参商?如果都不是,为何,当人们努力追求欲望和现实的结合时,它们大多是南辕北辙,东西背离的;可偶尔,当人们无视其存在而准备忘记抛弃它的时候,它们却又总是频频相交,高度融合?……这些问题,谁能解答?! ——也许,读过《警察和赞美诗》,不同的人或者会找到不同的解答。 三、小说也深刻地揭示了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必然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当然,包括生命,也包括生活。不过它们又蕴含了许多偶然,或者说,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也是偶然。哲学家的玄论好像有点让人瞠目,科学家的表述就流利自然些。如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他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中写到:“人类至少知道他在宇宙的冷冰冰的无限空间中是孤独的,他的出现是偶然的。任何地方都没有规定出人类的命运和义务。王国在上,地狱在下,人类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2]所以,选择命运,就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就像《警察和赞美诗》中的小人物苏比,他想选择,本来没错;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偶然和必然。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孤独的,生命的出现很偶然。同时,我们还颇感兴趣的是:自然王国客观世界,到底是偶然附生着必然,还是必然孕育了偶然?它们是如何出现的,它们又为何要出现?是在一切都不存在前的以前,还是在一切都产生后的以后?这些问题好像跟欲望和现实一样,也是纠缠交错、难以说清的。可让人们不能明白而又无奈的是,有时,我们生活中极简单极卑微的一个愿望,设想的必然性发展好像会如约而至,可不知为何它就是实现不了,如鬼使神差一般;而当我们去追求另一个满心的喜欢或某一种真正的生存意义时,意外的偶然性可能却不期而来,结果总让人大跌眼镜,不能释怀。其遭遇一如倒霉的流浪汉苏比——天地间可怜的挣扎的无奈的“流浪汉苏比”呵! 也许,正是这种遭遇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某种共性,所以读《警察和赞美诗》,我们会感同身受,思绪万千,进而喟叹连连:哎,欲望与现实的惆怅还未完了,偶然和必然的困惑又为什么要这样频繁地捉弄着我们呢?
山水之乐,在乎于心,学品鉴,见智见仁。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的品读不见得就是多么正确。但本文前面说过,我们应该用更文学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警察和赞美诗》。其实,对所有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应如此。我觉得,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语文教育中,我们应多一些鉴赏家的心态,以宽阔的胸襟和理性的眼光,客观地审视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正常的文学发展和健康的教育事业,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