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小径分岔的花园》:行走在时间的迷宫
诗海探珠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13课
诗海探珠西江月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①,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③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④。中秋谁与共孤光⑤,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②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③贱:质量低劣。④妨:遮蔽。⑤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赏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婉,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世事一场大梦”,上片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
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的思想。“人生几度新凉”,对逝水年华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
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流露出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情思,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渴望朝廷理解、重用,更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悲凉。【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提示】画线部分即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1)几乎·简直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十分接近。简直:强调语气比“几乎”强,带夸张,表示完全如此。
例:①我们才惊愕地发现,短短几天时间,千亩良田产的玉米______全部被人掰走了!②因打球而将对方砍伤,此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被网友指责_______是黑社会、土匪行为。几乎简直
(2)偶尔·偶然偶尔:指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它还有形容词用法。例:①霜降节气过后,“阴冷”无疑是天气的关键词,太阳即便_______露偶尔
脸,也没有充足阳光的照射,气温始终徘徊于低位。②中国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并非_________,而且不会是短期的,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严峻。偶然
四、词语释义(1)始料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2)望眼欲穿:____________________(3)铤而走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炙手可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开始没有想到。形容盼望殷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5)难以置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甚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道扬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迂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难让人相信。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回旋,环绕;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
(9)并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同时进行,不相突。悖,违背,冲突。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______家。被誉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诗歌、________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小说散文
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2.资料链接1941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出版,却在次年的阿根
廷全国文学奖评选中落选,引起阿根廷文学界一片抗议之声。此时博尔赫斯的文学地位已不可动摇。1945年阿根廷作家协会为了“__________”,授予他特设的荣誉大奖。课文正选自这部短篇小说集。伸张正义
小说主要写一战时一位给德国当间谍的中国青年——余准,为了向德国传递情报,来到艾伯特的住处,发现了迷宫——“___________________”。小径分岔的花园
二人谈起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最后余准杀死了艾伯特,向德国传递了情报,向人们展示了时间是无限的,时间就是迷宫,花园不过是心灵的迷宫,迷宫就是人类在绝望中产生的以死亡来做的游戏。本文体现了他“时间是宇宙唯一的魔法师和主宰”的认识。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小径分岔的花园”有几重含义?【提示】小说中它有多重含义,至少有以下几种。一是指云南总督彭建造的“花园”;二是他写的杂乱无章的那部小说;三是指时间的多种可能性,“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
再有可能还指每个人每个故事会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每一种可能的选择都是一个“分岔”。2.余准为什么要拼死完成任务?【提示】作者写余准之所以拼死完成任务,用文中的话说,并非是关心这个“使我堕落成为间谍的野蛮的国
家”,而是“我觉得头头瞧不起我这个种族的人——瞧不起在我身上汇集的无数先辈。我要向他证明一个黄种人能够拯救他的军队”,这是余准在那时走上的众多分岔中的一条,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3.小说结尾为何说“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名师点拨】“我”的悔恨在于杀死无辜,且潜心研究曾祖小说迷宫的艾伯特。我仅仅因为送情报杀死一个人,而艾伯特也仅仅因为与那个城市名字一样就被杀害,“我”当然悔恨,尤其是在
明白时间与人生的奥秘之后。“我”的厌倦,是在与艾伯特交谈后,懂得了时间与生命的奥秘,对以前的间谍生活,对自己的过去深深的厌倦。所谓花园不过是心灵的迷宫,蠢蠢欲动的叛逃者,如何能逃得出时间的牢。
我们不安的内心世界是随心所欲的花园缔造者,时间才是胜利者。4.《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共套了哪几层故事?与《一千零一夜》的叙述迷宫结构方式相比,有何共同之处?
【名师点拨】《小径分岔的花园》整体上以讲故事为主体,余准出逃,用杀死艾伯特的方式送出情报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而这个故事是小说用来解释《欧洲战争史》中的一个故事的。
在余准的故事中,又包含云南总督彭写小说,建迷宫的故事,在彭的小说中又有方君与陌生人的故事,军队翻越荒山战斗等小故事。可以说整部作品,故事套故事,故事连故事,作者独具匠心,手法高超。
[细剖深析][楼主]你如何认识博尔赫斯笔下的中国?[沙发]在博尔赫斯的笔下,中国是一个交织着梦幻和奇异的迷宫,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气息。
[板凳]他的观念里,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荒诞的色彩,想象的成份是这个国度的特征。这和现实的中国差距较大。
[三楼]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里面充满了玄学色彩,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因而作者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老庄式的哲理意味。
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哲学意味的语言一般意义的写作,如同人们日常思维和心态习惯的复制,内容往往遵循一套逻辑,人物个性也被局限在一条意识的河道里流动。
博尔赫斯则打破了这个规则,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哲人笔触,为笔下的人物设计了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意象的哲学象征是“选择”,却迥异于日常的主观个体在选择后常会出现的单一、绝对趋势的感受。
汉学家艾伯特博士通过余准曾祖著作里故事具有无限开放的结构,领悟到时空的无限可能,这是对于本质的理解。而现实,只能展现为无限可能中的某一具体情形——自己被余准杀死。艾伯特虽然似乎预感到这个结果,但并未加以改变。
作者似乎想表达,个人的选择一旦确定,对现象就产生了某种约束力。选择无限,趋势无限,结果无限,这是从本质、整体角度看待的。而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各自的逻辑,如按余准的逻辑,为了通报德军攻击名字为“艾伯特”的城市,去杀死名字带“艾伯特”
的汉学家,而他在小径这端,也等来了逮捕他的马登。因此,就个体而言,选择前无限广大的自由,终将凝固在选择时刻。不过,选择是存在于每一时刻当中的。
●随堂练笔请在下列实物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写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该物正反相对评价的语句,不超过100字。石榴 春蚕 仙人掌 流星 月亮答案:略。
美文佳作欣赏曲径通幽处
他是盘踞在言辞迷宫中央的巨大怪兽,孤独而又无助。在深深的图书馆里,在这个由无限的六面体构筑而成的迷宫当中,这个盲目的老人,孤独地守望着那些昏黄的经卷。转过那些长长的书之甬道,在交叉处,在不经意中,遇见那突如其来的,也许是来自
远古和陌生国度的写书人,与那些古老而又遥远的亡灵照面——这就是博尔赫斯的生活。他曾抱怨说,上帝对我绝妙的嘲讽:他同时赐给了我两样东西——80万册书和黑暗。在这个枯燥、雷同、昏暗的迷宫世界里,玫瑰是唯一的安慰。
博尔赫斯的这一处境,令我想起了一位现代中国文人——钱钟书。钱钟书也是一个迷宫制造者,他善于用生冷孤僻的典故和佶屈聱牙的言辞,制造出极度繁复的迷宫栖身其间,令那些盲目而又愚钝的追击者无可措手,从而勉强保护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可怜的
尊严。这两个人的迷宫,仿佛是互为镜像。而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一个被罚养猪,一个被罚管鸡鸭。甚至,他们的狡黠、炫学和卖弄辞藻的癖好也很像。厄普代克称:“博尔赫斯是第一个影响到欧美世界的南美作家。
这仿佛完成了一次博尔赫斯式的轮回:儿子生出了父亲。”(厄普代克:《博尔赫斯:作为图书馆馆员的作家》)自塞万提斯之后,西班牙文化圈里的作家对欧洲大陆的影响甚微。西班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地带。
比起欧洲文化中心地区而言,其文化成分中有更多的东方色彩。自公元8世纪起,西班牙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阿拉伯化的时期,在长达800年的伊斯兰统治期间,西班牙文化与利比牛斯以北的欧洲大陆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
这一历史也造就了西班牙文化在欧洲文化中的独特品格。产生于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是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儿子。在欧洲游学期间,博尔赫斯介入了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并且,他还试图在他的故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复制这
场运动。然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年轻的博尔赫斯读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并为止倾倒。博尔赫斯的青年时代,正好是近代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开始落潮的时期。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深入人心。
在反理性主义和反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思潮的驱动下,现代主义者开始向西方之外,尤其是东方寻找新的文化想象的灵感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主义正是西方的文化自救行动之一。
博尔赫斯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芝诺、中古时代的阿拉伯智者和说书人、但丁、百科全书学派、马拉美、克尔凯郭尔、尼采、卡夫卡,以及南美土著神秘智慧的混合体。在他之后,只有卡尔维诺才是最接近他的这种风格的作家。
卡尔维诺在谈到这位文体学前辈时说:“他的作品把这些遗产调校成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风马牛不相及的音调”(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学会倾听这一似乎不怎么协调的音调,是西方世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艰苦功课。
垂老的博尔赫斯逐渐形成了一种瘦硬枯涩的风格,如古潭一般清澈、平静。在20世纪的西方文化的智慧产品中,只有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书写,方能够与之相媲美。
另一方面,博尔赫斯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容易融入东方世界当中。在其文本迷宫的幽深处,曲折地通向东方文化的迷离庭园。在他的笔下,隐约可以看到李贺式的谲诡,蒲松龄式的奇幻,段成式的杂芜,甚至依稀还有周作人的晚年小品文的苦涩气息。
博尔赫斯的精神之旅从欧洲开始,从西班牙(乃至西欧)到南美,再到阿拉伯、日本,最终抵达中国,仿佛他笔下的交叉循环的曲径迷宫。博尔赫斯也曾注意到《周易》中的八卦,并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他在《论古典》一文中,较为详细地描述过八卦的形态和规则,并将它视做一种特殊的迷宫。那永恒轮回的圆环,至此抵达其终点,然而同时,它又是未来人类文化想象的新的起点。
尽管老年的博尔赫斯始终只能依靠想象来抵达这个有着长城、卦象、铜镜、浩繁的册卷和曲径交叉的园林的国度,但这里却正是镜像和迷宫的故乡。然而,讽刺的是,博尔赫斯在当代中国的门徒,却需要借助西洋镜,方能窥见本土的奥秘。
博尔赫斯以他自己的失明的眼,照亮了当代中国作家的盲目。【赏评】本文通过对博尔赫斯的作品和本人的分析,采用抒情性很强的语言,从博尔赫斯的处境、出身、经历和写作风格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和中国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相比
较,从而论证了博尔赫斯的中国情节,最后讽刺了当代中国作家的无知和盲目,使博尔赫斯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