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导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赏析小说语言的朦胧美及其作用。3、小说的特殊叙述方法。教学重点小说语言的朦胧美和特殊叙述方法教学难点小说语言的朦胧美及其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卷,那优美的山水,朴素的民风,曾让我们深深陶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风格的展现“江南风情”的小说《溪鳗》,二、作者简介林斤澜(1923-2009),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出版的小说集有《春雷》、《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山里红》《石火》《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等。其小说多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5
三、小说情节的把握开端(1段):江南小镇矮凳桥以纽扣为龙头的小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2——43段):袁相舟为溪鳗酒店取名高潮(44——86段):袁相舟介绍溪鳗与镇长的故事结局(87——95段):袁相舟悄悄离开酒店四、结合全文分析溪鳗这一人物性格及其刻画人物的手法。主人公溪鳗是一个勤快能干,手艺高超的女人,小说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她做的鱼丸、鱼饼,又脆又有劲头,有鱼香又看不见鱼形”。(11段)她做的鱼“本地有名气”。(13段)“鱼松热着吃,那煳味特别的香……”(18段)她不仅要独自一人起早贪黑经营着酒家,还要照料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她温柔善良,小说看字(31—37)和贴字(75—78)两处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面对一个不会说话,行动不能自理的病人富有极大的耐心,不埋怨、不嫌弃。这种人性的善良美让我们感动。同时溪鳗身上还有着一种坚强乐观,在非人的岁月因为做小本生意,溪鳗被政府当成了“白点”,“逢五逢十”要到镇上汇报思想,“交待情况”,(46)既使如此她也没有满肚愁肠,而是顽强地坚持下来,“风头稍过一时,溪鳗这里总还是支起个汤锅,关起门来卖点鱼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照料一个不会说话,行动不能自理的病人,溪鳗却始终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在小说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写到她的微笑(31、33、77),可以说溪鳗对生活充满热情,岁月的磨损、世道的炎凉没有在这个女人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五、结合文章,分析小说语言表达中的“朦胧美”及其作用参考(1)人物的朦胧。5
关于溪鳗的年龄小说只说“说不清”,“少说应当有五十”,到底多少读者无从知道。(12段)关于女主人公溪鳗的身世好像点了一下:来历不明,没爹没娘,从河滩上捡来的,赤条条的,但又没有明确、流畅地说出个一二三,仅只一笔带过。(45段)写到溪鳗的身份除了是酒家老板,好像很神神怪怪的,会巫术,但又没有明确说,只是写到“有的女人头疼脑热,不看医生,却到溪鳗那里嘁嘁喳喳,一会儿,手心里捏一个纸包赶紧回家去”;(5段)“总还有人推门进来,拿纸包了,出去带门”(72段、73段)。至于包的是什么,如何就给人治了病了,小说也没有说。对于镇长这一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也是朦胧的。他逢五逢十地跟溪鳗谈话有没有其他的念想?(46)他一方面认为溪鳗做小生意是资产阶级尾巴,为什么又去帮她收网?(63)他为什么要把一条溪鳗带回去?(85)除了主人公溪鳗,小说结尾出现的女孩究竟是谁?是不是溪鳗所生,和镇长有没有关系,也不得而知。(87)(2)情节的朦胧镇长为什么两次在石桥上会产生幻觉而倒霉,以至于成为“头条新闻”?镇长为什么会被调到水产公司当副职?后来又打了哪些脚绊?镇长和溪鳗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镇长在突然瘫痪之后溪鳗为什么会把他接到家里,与他相伴,毫无半点嫌弃。以上这些,似乎应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线索与情节,但作者并不细说,让读者去自己思考。(3)环境的朦胧作者在写到矮凳桥附近的环境时,也呈现出一种朦胧美。说溪水“本地人看来,闪闪着鬼气。把这条不起眼的桥,蒙上了神秘的烟雾”。(255
段)写溪滩溪水“像雾不是雾,像烟云,像光影,又都不是,只是一片的朦胧”。(26段)“转头去看窗外,蒸蒸腾腾,溪上滩上似有似无的烟雾,却在心头升起”(74)作用:(1)使小说内容更真实。(2)在朦胧中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一片朦胧中作者到底意欲何为呢?细细品味起来,才发觉妙不可言。世上本来就有许多稀奇古怪之事、团团不可究诘的疑云,这正是这个世界的妙处所在。古怪就是古怪,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如果自己也没有明白,而强迫读者明白,勉强做“先知”,效果如何不敢妄评,至少不会真实,也就难以打动读者的心。这种朦胧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思维,跟着一起想像,完全参与进小说里来,使小说更感染人。所以作者开篇就说:“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也正如白居易那首名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不是把整篇小说都概括了吗?“鱼非鱼”也正是“花非花,雾非雾”啊!六、小说的特殊叙述方法1、《溪鳗》的叙述反众人之道而行之,人都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这篇小说则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无活则长,有话则短”。作为小说情节核心的溪鳗和镇长之间的故事,应该“实之”,“有话长之”,而小说却说得闪闪烁烁,断断续续。而一些无关处,小说却细细说来,如好几页说了鳗鱼的种类,鱼丸面的做法,袁相舟的诗兴大发,怎么想出“鱼非鱼小酒家”的店名,大量的景物描写……。之所以这样叙述,用作者的话说“有话的地方,大家都可以说,我就少说一点;没有话说的地方,别人不说,我就多说说。”5
2、叙述的视角特别。(参照课后练习2)表面上作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但其实却是限定在作品的线索人物袁相舟身上的。通过他带着酒意的眼去看,通过他酒中的思绪去联系人和事,他弄不清扯不明的东西作者也不想代劳。于是整个小说也带上了朦胧的醉意。读者也“鳗非鳗,鱼非鱼”起来,进入迷离甚至迷幻的小说意境中。七、小结花非花,雾非雾,在一片朦胧中我们领略着“江南小镇风情”,而主人公溪鳗身上透出的那种善良的人性美却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这也可以做为这部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