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何谓大学?“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赖文(RichardC.Levin)“耶鲁并不打算为21世纪制造一批精于运算、理财和做买卖的实业家,或只懂得操纵媒体作有效宣传的从政者。耶鲁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引路人,他们要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能力在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之外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
蔡元培与北大蔡元培曾两次担任北大校长。第一次:1916.12-----1927.7第二次:1929.9-----1930.12许多人都觉得“北大精神”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到底什么是“北大精神”,实在难以界定。可是,说蔡元培的胸襟与领导作风是“北大精神”众多因素中的核心,一点也不夸张。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元培的伟大不光是他自身的条件造成的,而是环境的因素造就了他的角色。蔡元培本人也承认这点。在一九二九年的《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序中,他纠正了北大同人以为他们的大学乃天之骄子的自满,并提醒他们,在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是中国惟一的立大学,故而影响必大。换言之,蔡元培明白,北大在五四时期之所以举足轻重,是由于该校显要的地位使校内的一举一动都必然备受注意。
它是当时惟一的国立大学,而且位居首都——虽然这并不能保证北大一定优良,但那里发生的事总是惹人注目的。当一九一六年孙中山鼓励蔡元培接受北大的聘请时,他相信蔡元培可以利用这个讲坛去影响国事。蔡元培似乎也意识到,这所最高学府就像个扬声器,谁通过它说话,它就能把谁的声音放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从一开始,蔡元培晋身北大就多少怀有政治目的。这并不是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是为了从政——这种想法是他所不屑的——而是说,他清楚了解教育和文化领域是权力之所在。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关于文化的,但很明显,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文化权威是建筑政治权威的众多基础之一,因此政治文化比表面上的政界更值得注意。蔡元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寻求以教育和文化领域中的权力来影响国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元培了解到教育和政治是息息相关的,但他仍然相信,知识分子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去发挥影响力。他寻求把知识分子从长期对国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好让他们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展为知识而知识的能力,而不单是为了顺应当权者的政治需要。因此,他在北大的首要之务就是要创造高瞻远瞩的眼光,切断学生心目中大学文凭和国家俸禄的等同关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在一九一七年一月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寻求消弭遗留在学生和教授意识中的科举心态,给与他们新的大学观:诸君来此求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元培的这番话是要表明,他对北大众人寄予厚望。他认为,如果他们有领导社会的道义,他们就必须出类拔萃。一年之后,蔡元培在北大成立进德会以提倡正直的德行。他又一次表示,他期望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栋梁。要加入进德会的师生须戒酒、戒赌、戒嫖。蔡元培甚至要求会员不做官吏、不做议员。大学同人若要做社会领袖和模范,就不能向狭隘的政治利益妥协;他们要做勇敢的人,在社会堕落、政治腐败的浊世中伸张正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校长刻意把北大与敢于反抗的精英传统联系起来,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信念灌输到北大师生的头脑中。蔡元培对知识分子作为领袖和道德模范的强调,是与儒家的观点一致的。不难看出,蔡元培在努力塑造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他一些最重要的想法是从中国历史的仓库中借来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尽管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多种多样,而且涉及校园生活的各方面,然而,没有一条政策的影响力比得上他那奉为金科玉律的基本哲学精神,那就是开明的头脑,求知的诚意,以及批判的思维。这精神可以用“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来概括。蔡元培的哲学取向基本上具有世界主义的特质,反映出他相信各家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不会去遏止其他声音,而会去鼓励各种方向的学术探究,从而丰富自己的资源。
1.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2.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3.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核论蔡先生一生,没有什么其他成就,既不以某种学问见长,亦无一桩事功表见。然而他所成就之伟大,却又非寻常可比。这就是:他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新潮流,冲破了社会旧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为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课文概括:1知难而上,就任北大校长2多管齐下,改革高校教育3保护学生,辞去北大校长4教授治校,平衡学科差距5男女平等,倡导均衡发展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课堂讨论:我心目中的大学
推荐书目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士与中国文化》张五常《新卖桔者言》《张五常论教育》龙应台《百年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