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内容概括篇一:苏东坡传阅读题学生版林语堂《苏东坡传·试应》传记阅读题学生版2021/4/12“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选自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第四章)19、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部分的大意。(4分)20、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谈谈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理解。(6分)篇二:《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想起苏东坡——读《苏东坡传》有感whatisinaname?容我用莎翁这句著名的话开头,whatisinaname?在人类的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我们仰望过无数光彩夺目的人物,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里,我们也拜读过太多似流星般灿然闪亮的传奇。然而,一千年过后,唇齿轻启间流泻出不经意的微笑,虔诚地诵读这个名字,苏轼,仿佛还有一种奇迹。whatisinhisname?我们大可以去故纸堆里翻找他的笔迹,去传说里追随他的身影。可那是苏轼么?在阴沉的天气里,在满目的第N手资料中抬头,我忽然想起了苏轼。然后笑了。苏轼在哪里?
前几天亲戚在家里做客,姨妈吃的开心就找妈妈讨教方法。妈妈笑说我哪里有什么方法,不过苏门弄斧。然后我们几个一起恍然大悟:苏轼的东坡肉?妈妈连连点头:是哟是哟。仿佛聊起苏轼就像聊起隔壁那个拄着拐杖,杖上挂着酒葫芦的老丈。这个人老跟佛印过不去,结果每次都是自己吃亏。他还跟妹妹斗嘴,结果妹妹反讽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然后他跟王安石也开玩笑,轻松大胆地就跟他和路边的农夫开玩笑一般无二。苏轼这个名字,提起来在想起悲愤之前总是先引起会心的微笑,就好像我们到了餐馆经常忍不住要点东坡肉一样。他不愿用那狼毫写千古文章,倒沾沾自喜地总结起烧肉大法:洗净锅,少著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说完了自己得意洋洋地继续,啊呀,一大早起来打两碗肉俺一个人大块朵颖,多来劲儿呀。——他倒不怕高血脂。
现在,我一边儿写这个老头,一边儿自己吭哧吭哧的乐。他达时也欣然,贫时也陶然。在人生的舞台上他飞扬跳脱,快活无辜地像一个玩水的孩子。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得到了无边的赐福,他了解人生的磨难和无可奈何,对此他不投降也不恋战,安详从容地教暗处的宵小也无地自容。所以连他的敌人都得承认,想证明苏东坡有什么坏心那可真难,没人会相信。但他也绝非是道貌岸然,仙风道骨之流,事实上他跟道貌岸然相去千里。大家坐而论道的时候他乐呵呵地说:皆不足道,难在去欲。还一本正经的记在笔记里,绝无遮遮掩掩的意思,倒说自己觉得怪有趣的。他跟妓女农夫渔人做朋友,并不把自己的才华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他不做坏事,所以被关起来了也照样呼呼大睡,跟在家里一样。在衣香鬓影的大背景之下,苏轼一边回绝正常的社交邀请,然后又恐怕别人不知道一样写诗记之,以示自己其实并没有重大的约会在身,直白的表述近乎让人难以接受。他一生坦坦荡荡,无不可对人言,然后他又明白自己真是不可救药。林语堂写苏东坡开始于洋洋洒洒的论述,他的个人魔力,熠熠生辉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但是我觉得我喜欢苏东坡超过了喜欢一首诗一阙词,超过一幅画一堂字。我喜欢苏东坡不仅和他的艺术才华没有绝对联系,甚至和他的道德水准亦没有因果关系。
他是苏东坡,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有阮陶,有李杜,有唐伯虎纪晓岚。我们有的是文人骚客,有的是山野隐逸的世外高人,亦有的是忠臣良将。可是拿苏东坡来看,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他不完全避世,他也不乐意走文死谏的血色大路;他写诗画画儿,可是也愿意抗个锄头跟目不识丁的老农聊天;他就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不同,每次你要把他分门别类地放到什么纲什么目底下去,这个老头就笑容满面地看着你,然后你又想起来,且慢,他貌似好像也许并不适合这个纲这个目。他到底是谁?他就是苏东坡。终其一世他仿佛老是那个眉州的少年,眉目清朗,若无其事。记得林语堂曾说,中国文人既是道家又是儒家。他们得意时尽忠尽孝,以大儒的入世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他们失意的时候则忘情于山水之间,以道家的出世思想安慰自己。如果苏东坡的一生停在乌台诗案之前,停在黄州之前,那么他也许只是无数文人骚客之中的一名,也许他在顺境里写过一些意气风发的佳作,也许他在坎坷中会发出世人皆醉的浩叹。不过如果是那样,那么他只是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他的名字不会被文人骚客,村夫农妇一起牢.住。
苏轼写过一首词,用来概括他的一生再恰当不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来潇洒,若真考量起来,恐怕也只是他的向往。篇三:苏东坡传《苏东坡传》读书报告《苏东坡传内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