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这本书,可以说有两个起因,一个是好奇,一个是慕名。好奇的是,某天看到一则微信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人到四十,思考人生,探求意义,或许越来越成为一种行动自觉,看到这句话,马上就有所共鸣,好奇之下,就想窥其全貌。慕名的是,作为老苏家最厉害的大神,苏家子孙都不了解的话,确实也说不过去,想来惭愧,经常自报家门时说:“我姓苏,苏东坡的苏”,乖乖,苏东坡是谁呀?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写了哪些诗词?他都干了什么事?他何以有这么大名气?可以说,读《苏东坡传》之前,苏东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或许,最多我也只知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几句不知所以然的诗词吧。粗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感觉真是汗颜,这么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闪光璀璨的文学明珠,我在将四十的年纪才有所了解,说一句难听的话:“真是有点对不住先人”,呵呵。有人说:苏轼是千年难遇的文学全才(以前其他人貌似有百年巨人、伍佰年一遇的奇才等等说法,老苏可是千年级别的呦!赞)。有人说:给中国文人弄个排行榜,苏轼可排第1(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论综合实力,我觉得无可厚非)。林语堂先生说:“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李白更为崇高,杜甫更为伟大,但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看看,虽然咱不是太懂诗词歌赋,但是苏东坡确实是牛气冲天的人物。而且,读书后,我才发现,就我这个知识层面,原来有许多传世嘉句都是出自东坡之手,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枝头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读书气自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寂寞沙洲冷”“春宵一刻值千金”等等,更不要说他那伟大的“水调歌头”“念奴娇”“定风波”“江城子”“蝶恋花”了,想想,李白的句子,杜甫的句子,我们又能记得有多少呢?绝无褒此贬彼之意,只是说,苏轼仅就诗词一项,就与最顶级大师可有一拼。通过诗词知东坡,但东坡更绝的是他在诗词书画文等方面均造诣极深,是天才,也是全才,有人说:苏轼每个单项拉出来都能排进历史前十。林语堂是这样说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动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无意评判东坡其人,当然苏东坡也不是咱这个愣娃小子能评判敢评判的人。但是通过读书了解,千年来,只所以苏东坡有这么多粉丝,有这么多人喜爱,不光是他诗词书画文均绝,不光是他有那么多的人生巅峰,我觉得,最重要的和他的人有关,或者可以说是和他的性格有关吧。苏轼其实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官,但几上几下(有点类似小平同志,但没小平的结局好),备受折磨。他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入翰林,他那一榜应该算是天下第一榜,名人辈出,本是第一,阴差阳错让欧阳修给弄了个第二。他当过好多地方官,为百姓所谋。他坐过牢,差点给弄
死。他被贬为老百姓,耕田种菜研究猪肉。他当过各种侍郎(相当于部长吧),历任皇帝对他不感冒,但历任太后却欣赏他(有趣)。他被发配广东惠州(北宋时可是蛮夷之地),被赦后中途病逝。所以说,老天爷是公平的,仕途的不顺反而造就了这么一位千古奇才。纵观苏东坡的从政生涯,绝对是有出相之才,但历史上坐过相位的何止百千,留名的更少,如果政务缠身,大概我们就会少了一位中国文化历史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那样才真是可惜了了。苏轼的性格可能就是在这种长期的反复折磨之中形成的,他虽具天才,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乐观、诙谐、真实、旷达,永远对生活充满激情。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可能就是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吧!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想越来越可以借以人生参考。来一首最喜欢的《定风波》吧,也算一种铭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