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而生活我印象中的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有一副代表作《向日葵》很出名,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认识,而他背后的许多故事全然不知,在看完《渴望生活——梵高传》之后,我深深的被他的这些故事打动着,心里总是觉得有种感觉要说,我想用《孟子·告子下》里面的一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觉是,梵高是缺少爱的,他渴望爱情,渴望家里人以及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在爱情面前他又是脆弱的,厄休拉对他的轻视使他自暴自弃,抛弃了古皮尔公司的工作;凯·沃斯她的一句“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使他又再一次陷入爱情的困扰中;克里斯汀上帝赐予他的唯一妻子,但是由于克里斯汀母亲的原因,他的爱情又再一次破灭;玛戈特一位深深的爱着他的女人,因为家人内部的原因,使梵高只能远远的看着他;这些失败的背后,究其原因就是梵高没有自己的事业,一事无成,到处流浪,在这个剥削人的社会,倘若梵高依靠他家族的支持,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也许能够娶到厄休拉,但是这样的话,许多事情都会变,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梵高,没有后面的巨作。面对着诸多的感情上的失败,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画画之路,对于画画他仍然能提起劲来,一幅又一幅的画下去,生活费则由他弟弟提奥每个月寄给他,他弟弟希望梵高能够画出他自己风格的画,他让梵高先在其他地方画上一段时间,不让他这么早到巴黎,就是怕他到了巴黎只是仿效了其他人的画画风格,但是这并不奏效,梵高到了巴黎之后,他的画既像高更的又像乔治·修拉
的,融合了许多画家的风格,但是这背离了他原有的风格,这样的按部就班显然是很不合理的,毫无创意,这是不被世人所承认的,如果什么都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么的无聊乏味,而创新的过程可能会很艰苦,但是要记住挑战越大,成功后取得的成就感就越大,再大的坑也要跨过去。可能是受梵高父亲的影响,在梵高离开古皮尔公司之后,他选择了当传教士,他在学校里面由于他的那种不羁的性格,也遭受到了排挤,而致使再分配传教工作的时候,他被分配到“黑下巴”的博里日纳,一个受苦受难的穷地方,去给那些穷人们带去精神上的粮食,到最后他才发现那里的人们要的不是这些所谓的精神粮食,更多的是要物质和金钱上的帮助,于是他开始利用他所有的东西来帮助他们,但是这不仅使他的生活陷入窘境,也是教会里的人看不惯,使他最终被撤职。说到这里,对于上帝和神这类信仰:我们一生之中会有一个时期,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好象都是错误,而且对于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所谓万念俱灰,情思枯槁。我觉得这好像具有几分真理,你以为这份感情应该早日扬弃吗?我怀疑这也许是,叫我们深信在心中,而很快地等着好结果的一种“对于神的憧憬”心理。 一个人很合群地夹杂在庸俗的人群中时,往往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并无两样,这样下去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直这样下去碌碌无为,另一种是他会达到牢固的自我谛念的境地,他能很成功地培养自己的信念,那信念又会适当地支配他,使他能向更高更善的境地继续进步。 而反过来,来到我们的现实: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然而我们又不停在被不知情的东西驱使着。一切的事物都不能改变他的存在式样。任我们将它解释为或明或暗,终究无法改变它的性质。这个谜题使我夜里在床上不眠不休地思考,三十岁这把年纪,对活动中的人是属于一种安定初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过了人生的一段时间,开始感觉逝者不复回的愁意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寂寞感,绝不是无谓的感伤。我不再期望明知在这一生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幸福。
我常抱着一种谬见——觉得对什么事情都要以哲学式想法去考虑的人,并非普通实际的人,而是一种无用的梦想家,(然而这种谬见在社会上常受很深的尊敬)这个谬见常害我无法把握事情的要领,焦急得自敲脑袋。但是以后我才了解,思想和行动并非互相排斥的东西。我坦白说,假如我能够一边思想一边绘画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我办不到,何况我的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多画这一点上。我希望自己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还带着“啊!我还想画那样的画!”的一番离情别绪,永别人世。思绪在转向梵高画画时候,许多人都对他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看待它,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认为他是在浪费时光浪费生命,永远都不会成功,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他最后取得的成就是有多么的巨大。人跟自然的格斗不是简单的事情。梵高虽然无法知道自己未来的成败,但唯一确实的就是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如果你也是和梵高处在同一时代的人,你也许想说梵高不会成功,但是不管成功或者失败,一个人总是在感情和行为之中生活着,无法脱离。我认为这成功和失败,事实上非常近似,几乎似人难以辨别。假如空白的画布,笑你没有精神的时候,跑上去提起笔大胆地画下去。空白的画布好象会对着画家说:你什么都不懂。你们不知道那空白画布多么会使人失去斗志,许多画家很怕空白的画布,可是一方面空白的画布是怕毅然面对画布的真热情的画家的。艺术家都知道自己好比是被绑在旧马车的马,他们在心里羡慕那些能在太阳下的牧场里大吃青草,也能到河里喝水洗澡逍遥自在的马,这是艺术家的心病。在面对的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愧疚,很多人都脆弱了,梵高也不例外,他想就此而告别他所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带着一丝丝恋眷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
人的死和葬礼,多么像秋天落叶那么简单的事——死者只要五尺之地,然而在这些土堆上只要一个十字架一插便了事。生与死是何等的永恒不变,那正如在墓地上生长的花草一样,春来萌芽,秋来凋谢,因循着天地不变的规律。现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不知是否为人生的全体,在我们死后,从彼岸往回看时,是否只能看到一个半球?这不是永恒的谜题吗?梵高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梵高的执着,责任心,认真精神,对爱的不顾一切和生命中的奋斗历程都触动着我们。回到现实生活,相比梵高我算是很幸运的了。当清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面对着升起的太阳,我也会体会到面对画布的无限的动力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