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习内容一、认清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学说的巨大意义二、能够筛选主要观点和关键语句学习指导一、达尔文简介查理·达尔文(1808—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学家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译《物种原始》)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动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给宗教以沉重的打击。随后又发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中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人类起源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均衡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之一,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二、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结构全文共七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物种起源》一书写作的经过。主要说明关于物种进化的理论不是轻率地下结论,而是经过二十多年考察、实验、研究,审慎地提出来的。“环球远航”,五年考察→一五年专心思考,写成扎记→再作充实,写成纲要→不断探讨,直到现在。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写《物种起源》出版说明。第2段,说明《物种起源》所以要早日发表的两个原因。主观方面:“工作将近结束”;全部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更多岁月”,而“体力渐感不支”;客观方面:华莱斯写了关于生物进化的论文,迫使达尔文早日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第3段,说明《物种起源》并不是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的全部内容,而是内容摘要。作者提出三点希望:“希望读者相信我的正确”,“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盼望“把……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表现了自信和科学态度。第三部分(第4—7段):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第4段的意思有以下两点:1.生物的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2.变化不能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第5段的意思是: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有助于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第6段说明生物之所以进化,一是由于生物“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二是由于人工选择。第7段的意思有三点:1.断言创造论决不能成立;2.申明“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3.指出自然选择是引起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三、筛选主要观点1.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主要观点不是一般观点。比如第6段所讲“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这就不是“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还应该懂得,主要观点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答案:1.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2.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2.关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研究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首先要明确文中哪几段谈关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研究的问题,以从中筛选观点。还应揣摩段中语句的含义,才能正确筛选。答案:①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或:目的在于明确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②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③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四、其他信息筛选本文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试筛选出有关论述。①“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搜集”要“耐心”,“材料”要丰富,“结果”在“整理研究”之后,可见科学精神。②“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既严谨地从事研究,又承认可能有错误,表现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精神。③“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一切以事实为据,没有任何主观武断。④“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重视相互对立的事实和证据,不排斥反面事实和论据,体现科学精神。五、文章语言特色(一)语句长而严密,表意精确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①、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②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②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③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加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是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⑤又如槲寄生③,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关于①句1.这一句是简单复句,还是多重复句?简单复句,假设复句。2.介词结构“对于……”起什么作用?全面而科学地指出了“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涉及到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地域分布和出现时代,表现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之多,范围之广。3.为什么使用“推想”?不可能直接显示,只能根据事实而推想。4.推想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提示正面的观点:生物的种“由别的种演变进化而来”。批判反面的观点:“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否定了神创论。关于②句1.是简单复句,还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这个……,即使……,∣但是……,‖仍然……转折假设2.“但是……”句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不满足于生物进化演变这一结论,追求的是清楚地“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提示生物进化的真相。关于⑤句1.是简单复句,还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又如……,它生长……,‖需要……;‖更因为……,必须……;∣如果……,并列并列转折来解释……,‖必然……”假设(只分析到二层)2.“如果”前面的分句主要说的是什么?后面分句主要说什么?前面主要说槲寄生受环境的影响,后面主要说外部环境不能说明生物构造及相互关系的全部问题,
“若和有机体本性比较,仅属于次要地位”。(二)作者讲究选词,用词准确、严密。例如:1.1884年又把这些扎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结论的纲要。“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3.“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第一,它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第二,它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4.“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能得到一些结果。”(1)表达了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搜集,整理,研究。(2)强调了搜集过程中的关键,即“耐心”而全面(“各种”)。(3)说明了估计的谨慎,用“也许”“一些”,正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5.“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1)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2)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6.“我经常获得动物因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1)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提供线索”,而且是“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充分说明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足见谨严。(2)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提供线索”,而不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足见周密。3.神奇的极光学习内容1.了解本文在说明中融入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使文章通俗易懂的特点2.能筛选关于激光的重要信息学习指导一、什么是极光?试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极光定义的语句。1.“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几种话对极光作了初步解释,尚未能揭示特殊属性。在文中出现最早,见第一部分第三段。2.“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这句话初步解释了极光的成因。见第一部分第三段。3.“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这句话讲了极光构成的三要素,进一步提示了极光的特有属性,出现在文章第三部分第二段。联系下文的具体阐述,可知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二、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1.“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2.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3.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对照现在关于极光的解释,可见过去的推测属于一般的常识推断,一般的现象理解。
任何民族或部落,都以其熟悉的事件去理解北极光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这是合乎常情的事。例如,有的地方的渔民,每天要打鱼,他们认为,北极光是鱼皇提供的火炬,帮助渔民在深夜捕鱼。挪威和瑞典普遍认为,北极光是大群的鲱鱼在海洋中迁移游动的反映,因为这些鱼群浮游在水面上,向空中的云层发出闪光,所以人在地面上能见到。在芬兰西南部,则把北极光与大的海洋生物联系起来,认为北极光是大鲸鱼在海里掀起的波光浪影反射到天空中造成的。在丹麦的民间故事中,有一种最为浪漫的说法,说北极光是一群天鹅造成的。这群天鹅飞到极远的北方,被冰困住了,每当它们为争得自由而扇动翅膀的时候,会反映到空中,在丹麦就看到了这种北极光。北美印第安人也有将极光称作“老人”的,他们形象地认为,极光流是老人长长的白发,极光闪耀便是老人火一样的眼睛,而极光的眩光则是老人披在肩上的一顶长斗篷。在芬兰,古代的人们以一种动物给极光命名,称为“狐狸之火”,意思说北极光是一只狐狸造成的,它具有闪光的毛皮,正迅速地越过拉普兰山岭。极为有趣的是一幅拉普兰地方画,是描述在北极光下猎狐的最古老的画,画于1767年。从画里可以看到,极光提供了足够的照明亮度,使猎人能看清狐狸。在北欧的许多国家里,古时的人们都把北极光看成是极北地方的活动火山爆发,这种火是由非凡的上帝亲自点燃的,以此来暧和并照亮这个又冷又黑的地方。三、极光有哪些特点?试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信息。应主要从第二部分筛选。1.形状“围绕地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形状“各种各样”,“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极光按其形体特征分成五种:……”2.亮度“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亮度有弱有强,“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到满月的月亮亮度”“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学习本文,懂得了什么是极光,懂得了过去人们怎样看待极光的形成及极光形成的科学原因,知道了极光的特点,从内容把握方面来说,就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今后,应自觉地在阅读筛选信息,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四、了解本文在说明中融入生动的描写,恰当的比喻,使文章通俗易懂的特点,体会文章准确的概括。1.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描述,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本文对极光现象的描述,无论是在美丽的神话故事中,还是在现实观察中,都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如讲述附宝的故事、伊欧斯的故事,尽量使用文学语言;在形容极光形体亮度变化大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2.通俗的比喻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将“极光的运动变化”比喻为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将地球磁层比作“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象管”,将极区大气比作荧光屏,将极光比作“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都非常恰当,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认识。3.准确的概括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等,都作了概括叙述,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但这些结论性的话,不是硬性灌输给读者的,而是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在作出这些概括之前,往往有大量引导性的话;而在其后,则往往继以细致的分析或阐释,所以显得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