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是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解析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第一问: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第二问:中国绘画:列举一些画为例,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话为根据,来说明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式。中国戏曲:列举一些戏曲中的人物虚拟动作,来说明中国戏曲表现空间的方式。中国书法:以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的虚实结合。中国建筑:以《诗经·斯干》用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来说明中国建筑处理空间的审美原则。作者把上述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用论画面空间的话来论戏曲,在论戏曲时又举齐白石画的例子,尤其是阐释了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中贯穿着舞蹈精神,从而得出它们虚实相生的共同特征。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提示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1.正音应读不读游说shuìshuō吮吸shǔnyǔn硕大shuòsháo竦然sǒnɡshù嗾使sǒuzù塑料sùsuò粟类sùlì鬼祟suìchǒnɡ鹰隼sǔnzhǔn婆娑suōshā趿拉tājí水獭tǎlài鞭挞tàdǎ绦虫tāotiáo心疼ténɡtònɡ2.词语辨析以至·以致
以至: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例: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以致:连词,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3.词语释义秋行夏令:不合时令的意思,也指不合季节的打扮。令,时令。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将明未明的景象。语出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茹苦含辛:又作“含辛茹苦”,形容受尽辛苦。告罄(qìnɡ):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上天对人是宽容的,但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天网,上天张的网,指自然的惩罚。恢恢,宽广的样子。一蹴而就(cù):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有成绩。蹴,踏。就,成功。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1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的话意在何用?参考答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借它来说明中国戏曲表演方式和布景与绘画具有相同的特点:虚实相生。2“独创性”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3“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参考答案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舞蹈行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4怎样理解中国戏曲中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参考答案“真境逼而神境生”
指一种舞台效果,即演员运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动作,使观众的精神进入到演员所创造的情境中,也即引起观众与剧中人的精神交流,观众通过想象,在方寸之中看到各种景与物。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这三种分化之途,丰富了现代学者散文的视野。我认为,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种。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青春烈士的歌颂,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的激情。这种散文有着真心情,真精神,有着一种满腔的赤诚。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这种散文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承志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这是一种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强力意志。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求自然的遗迹,走向历史的凭吊。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释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它平衡着我们内心的痛苦,抚慰着我们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我们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这种名士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一种。他们热爱山水消息,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都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这些散文充满着神性和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佛家的自然,亦是儒家的自然。“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一种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迅、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这种散文也代表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这类散文提供了一种生活风范。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萧心,徐志摩的醉情,都极为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代表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逸生活之极境。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个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事实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贵族生活范本。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是一种美的自由之境。但在一个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理想。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写这些,那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一种甜得发腻的感觉。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我们必须承认,散文应当多元化。多种情调、多种情趣、多种光芒、多种生活方式,共同建构我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广泛而又多重的需要。但是,散文必须以激情为主导,而不能以幽情为主导,否则,我们的阴性文化必然压倒阳性文化。我们的中国精神不是一种甜腻的精神,而是一种雄健有力、具有阳刚崇高之美的精神。因此,愈是在柔情似水的散文占主导的时代,我们愈应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1概括本文中画横线的短语所指代的内容。答:(1)这种散文:(2)这种散文精神:
参考答案(1)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散文。(2)一种不屈精神,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2“趋向于第二条途径”的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类?分别表现怎样的精神特征?参考答案第一类是自然抒情散文,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源于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第二类是历史抒情散文,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融于历史意识中的生命意识。3“第一条途径”与“第三条途径”的散文,各有什么社会影响?参考答案(1)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2)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贵族生活的范本,一旦这类散文主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4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是关于现代散文体裁分类问题的阐述。B.本文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C.文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第二条途径”散文的自由精神。D.作者在文中完全肯定了“第一条途径”的散文,对“第二条途径”的散文褒多贬少,而对“第三条途径”持否定态度。E.本文除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述之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说理性。答案BE《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自学思路一、课文悟读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正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论述的重点在“虚”,即“虚灵的空间”,“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把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了,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本文的思路是从“全”和“粹”说起,引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最后讲到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在于贯穿舞蹈精神,从高度概括的美学原则出发,结合各种艺术门类,一一加以具体阐述,最后从各种艺术的关系上,说明舞蹈动作对各种艺术表现的影响,把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称为舞蹈精神。文章论述“中国艺术”,而艺术包括各种门类,论述的思路顺着赵执信的话,由诗歌到绘画,由绘画到戏剧,由戏剧到书法,旁及建筑、印章。论述的重点,第一是戏剧,第二是绘画。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上,是通过具有象征力量的一鳞一爪,显示龙的全体丰满的内容,“一粒沙看见一个世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绘画艺术上,是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在舞台艺术上,是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二、亮点探究1.“真境逼而神境生”,试以戏剧表演中的动作为例,谈谈你的理解。探究学习:如京剧表演中的“过门”动作,就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达到“真境逼”,如身临其境,使人忘掉对戏剧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手执一马鞭,上下摆晃,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象,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的联想与想象,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2.文中说:“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结合这个句子在文段中的地位,分析它属于观点还是属于材料。探究学习:需要关注句子在主要观点与具体事例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主要观点而言,它是材料,它与上文的绘画、书法事例处在同一层面上,共同支撑着主要观点;对于下面的材料“趟马”动作而言,它又确属理论上的分析概述,又属于观点。弄清它所处的地位,对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段,意义重大。3.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探究学习: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从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看美的本质杨明君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独具一格。在他的美学中,古典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理论思考和人生体验等困扰当今美学界的诸多矛盾,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他的美学思想来看美的本质,可以为审美、艺术找到最自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美学对哲学的特殊贡献。宗先生建立了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美学本质,把审美、艺术的基础又推进了一步,把审美、艺术还原到了它们的起源部位上。宗白华对生命本体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宇宙生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旋动显示一种最有幽深处的最强烈的旋动,既不是西方文化中的向外扩张的生命冲动,也不是一种向内或向纵深处的拓展。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征服,而是表现为对内在意蕴的昭示,表现为造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美学散步》)的境界。宗先生最初是专门研究哲学的,在他20岁的时候,便发表了介绍叔本华的文章,随后又有介绍康德、柏格森等西方著名哲学家的文章,对西方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之所以转向美学,转向文艺,完全是因为他对哲学有深刻的了解,认为哲学不足以承担它为自己设定的表现宇宙真相的任务,也就是说,哲学的目的和哲学的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用哲学方法最终不可能实现哲学的目的。实现哲学最终的不是哲学,而是文艺。科学、哲学不能解开的“宇宙谜”,文学却可以解开。在《新文学的内容——新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创造与修养》一文中,宗
先生说:我以为文学的实际,本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流露喷射出的一种艺术工具,用以反映人类精神生命中的真实活动状态。简单言之,文学自体就是人类精神生命中一段的实现,用以表现世界人生全部的精神生命。所以诗人的文艺,当以诗人个性中真实的精神生命为出发点,以宇宙全部的精神生命为对象。文学的实现,就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实现。文学的内容,就是以一种精神生活为内容,这种“为文学的质的精神生活的创造与修养,乃是文人诗家最初最大的责任”。宗先生还把艺术同哲学、科学、道德、宗教等进行比较,发现“只有艺术能深入生命的内核,表现生命内部最深的‘动’,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用逻辑的体系范围之、条理之,以表达出来的,这是科学与哲学。有在人生的实践行为或人格心灵的态度里表达出来的,这是道德与宗教。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所以美与美术的特点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宗白华全集》)。由此,宗先生为生命本体找到了最为恰当的显现途径,同时也为艺术和美找到了最后的根源。艺术和美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充分地显现宇宙的生命本体。科学不能揭示宇宙的生命本体。因为科学总是试图“说”“不可说”,“捉摸”“不可捉摸”,艺术之所以能够表现它,是因为艺术不去“捉摸”,而是表现、象征,让它自己说话。宗先生说:“这种‘真’(作为宇宙生命本体的‘真’)不是普通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由于艺术、美具有哲学所缺乏的象征力,能充分显示哲学无法言说的生命本体,这就决定了宗先生必将从哲学转向文艺、转向美学。宗先生后来的美学著述,大多是从生命本体上立论的。1934年发表的《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指出:“中西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节奏。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学思想,其不外乎于静观寂照之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在宗先生看来,存在一种宇宙的生命节奏,这种宇宙的生命节奏可以与人心深处的心灵节奏相体合。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画,就是以这种相体合的生命节奏为研究对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体现宇宙的生命节奏上,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将艺术、美落实在宇宙的生命本体之上,这是宗先生美学最为深邃的地方。它一方面为审美、艺术找到了最自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艺术、美对哲学的贡献。有生命本体作为审美、艺术的基础,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理由来确保审美、艺术存在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审美、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们能有效地显现宇宙的生命本体。同时,由于有审美、艺术把人类经验还原到它们的起源部位上,哲学就会因此而变得方向明确和条理清楚,抽象的哲学概念就会拥有生动的经验内容。宗白华之所以采取散步的方法,也正因为它有一个生命哲学基础。因为宇宙的生命本体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用抽象的名词捉不到活生生的生命本体,自由自在的散步,也许是接近生命本体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