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考
1、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4、清幽徐缓的琴音若断若续,空气里似有暗香浮动。顾骧《夜籁》5、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6.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7.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8.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开头部分(第一节):交代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结尾部分(最后一节):归纳作结,收束全篇。除去这两个自然段外,文章主体由三部分构成。
阅读全文第一节,回答问题:本文研究对象?通感通常涉及哪些研究角度?
(一)研读第一部分。1、从第一节看,人们熟悉的惯常所用的“通感”定义是什么?明确:简单地说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彼此打通互相交织。定义为通感的是这样一类术语,即表达某一类感觉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类感觉的对象。
2、文章第二节,作者在举例说明了文学中的“通感描写”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明确:(1)文学中的这种通感描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2)它是不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3、针对前面所提问题,在文章第三节中,作者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指出通感是什么?明确: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看,通感指的是由于生理上的异常构造而引起的五官功能互相混淆的一种特异病例。
4、作者在第三节中通过分析得出什么结论?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明确:(1)得出的结论:文学语言中的通感描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生理—心理现象。(2)作者先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分析阐明心理学意义上的通感是一种特异的病态,不会成为文学语言上的通感现象的基础。接着从文学语言中的通感现象入手,引用钱中书论文中有关分析和荀子名言来进一步说明文学语言中的通感与心理学中的通感症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再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脑功能的组元结构的理论证明前引荀子观点的正确。从而有力地得出结论。
5、作者在第4节说:“通感描写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这种限制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用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一方面,许多感觉的互通结合具有固定的模式。另一方面,不同感觉之间的交通并非同样的流畅,这也使通感描写的构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明确:说明了通感并不只是一种语言修饰说法,有一定的认知心理机制规定着通感的形成。6、通感描写的构成具有限制性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总结:从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学等不同角度,对文学中的通感描写进行分析探讨,指出“文学语言中的通感描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生理—心理现象”,“也不纯粹是一种句式结构,其构成具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
(二)研读第二部分。1、从1—3节看,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通感描写”范围是什么?明确:语言表达的感觉之间的兼通
2、关于“通感描写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作者在此得出了什么结论?“通感描写”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显然受到感知心理因素的限制。
2、通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客观根源主观根源
3、第5节中说“文学中通感描写的一个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特性的相伴性造成的心理联想”,如何理解“客观特性的相伴性”?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对句意加以说明?事物,呈现于观察者的是一集束感觉,故在观察者的意识中许多感觉之间就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如何理解第6节中培根的话?“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人的五官所接受的讯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人的感官可以按其强度而作出类比的感觉
第二部分总结:在第一部分否定角度基础上,正面分析通感的本质和主客观基础。确定语言使用涉及心理学,但是我们研究的通感描写限于语言表达的感觉的兼通。通感描写的客观根源是客观事物种种特性间的内在联系,主观根源是观察者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接受的不同感觉。
(三)研读第三部分。读1、2两节,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通感描写的?提出了什么问题?站在哲学高度,从符号学角度除语言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是也有通感现象
(三)研读第三部分3、4节列举了除语言以外的哪些艺术形式?分析的结果是什么?音乐和美术由于这几种艺术形式所赖以建立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音乐和美术等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文学中的通感现象。
(三)研读第三部分。1、关于不同符号系统间的差异,本维尼斯特观点与埃科观点的区别是什么?明确:本维尼斯特认为:“在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者互译关系。但是语言这个系统不同于所有其他符号系统,它可以转译其他系统的信息而其他系统则无法转译转译语言的内容。”埃科则认为:“语言也无法转译其他符号系统的内容。”
2、本文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明确:作者对此所持态度是:“本维尼斯特的理论似更合实情。因为语言运用其概念的指称能力可以陈述音响或色彩,而附诸意象的音乐和绘画却是无法表述语言的内容。”作者认为: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相比确实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语言可以指称所有其他感官的感觉,并通过交相修饰而形成通感描写。这在其他艺术形态中是难以达到的。”
第三部分总结:为了更进一步让读者认清通感的本质,在前两部分反正论述的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当代符号学理论,对“除了语言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是也有通感现象”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音乐和美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文学中的通感现象(原因4)比较两人观点,作者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相比确实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语言可以指称所有其他感官的感觉,并通过交相修饰而形成通感描写。
提炼作者观点,试就通感描写作简要解释。明确:通感描写是指文学描写中用表达某一类感觉特征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类感觉的对象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它只存在语言叙述之中,既不是一种纯心理现象,也不纯粹是一种句式结构,其构成具有明显的认知心理基础,与感知心理的一些特性密切相关,受感知心理因素的限制。整合提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