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ID:1119171

大小: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3、理解作者采用大量例子详略得当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说明:这是一篇社科类的说明,就内容而言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这对有一定内外阅读量的高中生说,可以借助本的学习既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又应该及时梳理自己在这方面的阅读积累,并进一步在外拓展延伸,传承发扬中国古代明。本就写作的形式而言,重点培养学生对社科类说明阅读时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的能力,这对大多数热衷学作品的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2、难点:对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说明: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是本的教学重点,但本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注重对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这是本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以学生阅读过的内外中国古典小说为例,激发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列举自己阅读的符合要求的篇目,可以在质和量方面作比较。可以借助学生可能出现回答《三国志》的情况,弄清学和历史著作的区别,明确题。初读揭示教学重点1、作者是按照什么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2、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1、学生按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 例子几个方面填表归纳。2、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学生结合例子理解。通过对内容的梳理,让学生把握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再读深入探究1、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2、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1、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2、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这个环节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延续深入,仍然是本教学重点。讨论研究难点突破1、第1段中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 分”,为什么?2、中出现了多个不同小说的名称,选择其中一个尝试给它写个定义。1、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认识。2、如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等。对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是本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培养的抓手。作业布置在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规律,要求学生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思路点拨对本篇教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例如有布置预习要求的学校,可以把的梳理工作放在前做,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完成内容的梳理。根据本篇中有不少难词难句,布置同学前准备好用质疑的问题,那么老师上时就可以选择对同学质疑的问题讨论解疑的教学方式。譬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这些句子的解疑,可以通过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解决。练习举隅1、在横线上填补句子,使语句连贯、正确的一项是: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当。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A.“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B.“志怪”“志人”自民间。.“志怪”“志人”靠实地访问。D.“志怪”“志人”对我国小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3、用一句话,概括全主要内容。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在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有人提出:“‘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你认同吗,为什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