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北语12春《唐宋古文研究》第二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了教材的第四和第五章内容,主要讲述了韩、柳古文运动和韩、柳古文析读。第二阶段主要是讲述了唐朝时期的古文运动概况和取得的成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内容有韩、柳的文体和文风改革在理论上的建树、韩愈古文和柳宗元古文。重点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内涵、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主张和对韩柳古文的品鉴。本章的内容有:第四章 韩、柳古文运动介绍韩、柳的文体和文风改革在理论上的建树。第五章韩、柳古文析读介绍韩愈古文以及柳宗元古文。二、重难点讲解第一章韩、柳古文运动第一节 韩愈、柳宗元的文体和文风改革在理论上的建树韩柳对古文运动的贡献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谈,一是内容上的:前面讲过,骈体文是六朝贵族的文体,其文章缺乏现实内容,不仅他们,韩柳前的古文家有明道也没有加进任何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韩柳二人都深深介入现实,当他们把现实中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中时,就赋与文章强大的生命力。二是艺术上的:他们汲取各家之长,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成就了古文的新面貌。对前代的吸收不只局限在先秦两汉,只局限在儒家而是广收博取,也汲取六朝骈文的有益之处。各体兼长,风格独特。贞元八年(792),韩愈作《争臣论》,提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这可以看作是他走向文坛的开始。从此时到长庆四年(824)是韩、柳及其追随者提倡文风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后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宋人姚铉说:“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遂古,以二帝三王为根本,以六根四教为宗师,凭陵轥轹,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途,辟正道于夷坦。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湜又从而和之,……世谓贞元、元和之间,辞人咳唾皆成珠玉,岂诬也哉!”(《唐文粹序》)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刘熙载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唯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艺概·文概》)陈寅恪先生对韩推崇备至,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并从六方面肯定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1、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2、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3、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4、呵诋释伽,申明夷夏之大防;5、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6、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论韩愈》)。1、标举道统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他提出了道统说。冯友兰先生说他的“道”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占一席之地,分三个方面:推尊孟子,引用《大学》,道统之说。先秦以来,儒家思想在长期有发展过程中,不断根据需要,掺进新的成份。两汉经学已与原始儒学相去甚远。以后,在魏晋玄学、南北朝佛教的干挠下,儒学势力衰微。初、盛唐儒道佛三教合流,各家学术思想活跃,但就连倡言儒道者对儒道也不甚了了。正如柳宗元所说:“近世言理道者众矣,……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故道不明于天下,而学者甚少也。”(《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因此,要使天下学者归于儒道,首先要对儒道本身进行大规模的清理。韩愈标举道统,排除了佛老杨朱之道,也排除了两汉经学以后发展起来的儒术。“道德”一词源出于老子,玄学、佛学都用这一概念,含义不清。韩愈指出了儒家的道德与佛老的道德有两点根本差异:一是老子的道德不要仁义,只顾私家之利,孔子的道德合仁义而言,是天下公言;二佛老之道是要否定圣人及其君臣父子等封建秩序,儒家之道则是要分清君臣民各自的职责,设礼乐刑政以维护封建秩序。柳宗元《四维论》也说:“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这样,他们就确立了以仁义为定名的儒家道德观。韩愈在《原道》对“道”有过一个界定:(页5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仁义的具体内容是圣人施博爱而臣民行其宜:“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他主张明道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用儒家的道统重新建立起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当时这样做,一是要反对佛老,二是要反对藩镇割据。释老之害在韩愈看来,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上,《原道》中说得很明白,而且态度坚决。在《谢自然》诗中对道教也表现反感:“人生在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织耕耘。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但韩愈所反之佛,为檀施供养之佛,非明心见性之佛,乃着眼于其社会危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叛乱,愈演愈烈。有时甚至直接威胁中央政权。如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汝州,东都震骇。十一月令原节度史姚令言出兵,出城而叛。叛军围宫。德宗及诸王妃出逃至奉天,性命几乎不保。韩愈主张严格维护封建等级,有其积极意义。他后来还参加了平定淮西之役。柳宗元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谈到了其明道思想:“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以为特博奕之雄耳。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自为罪人,舍恐惧则闲无事,故聊复为之。然而辅时及物为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他的“辅时及物”的思想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本身就是一位有识之士,是一位改革家。直接参与了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贞元末年有识之士力图打击宦官和方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弊政,挽救唐王朝的一次典型的政治改革。在唐代作家中,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不再像盛唐作家那样充满理想主义了。他以求实的态度投身改革。他对于自然、历史,对人生的思考,都表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认为天地是由元气构成的,并非神造。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光衰成败,系于人而不系于天。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态度,他才处处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柳宗元的明道思想比韩愈要积极的多,他的辅时及物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就是对后世而言,为散文开辟了新天地,对文学的发展也较少束缚。2、修诚于内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他们否定了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归结于修身正心,得人进贤,并提出了不论贵贱、唯问贤愚的取士原则。视制礼作乐为移风俗、美教化的根本,以雅颂怨剌作为为验明天下理乱的标准,是汉晋盛唐以来儒家思想的核心。韩愈驳斥道:“不务修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而况帝王哉?”正统儒家向来视民间哀怨之声为亡国之曲,柳宗元以为:“耳之于声也,犹口之于味也。苟悦新味,亦将卑乎?”韩愈文章中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就反复强调国家用人标准应建立在道德才学而不是出自门第。唐代设科取士,否定了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但社会上门户观念依然很重,旧士族为新士族所代替,门荫制又为贵宦子弟创造了特权,凭门荫入仕,不仅得官容易,品级较高,而且人数上也远高于科举。韩愈的《原性》就从多方面论证人的区别在于贤愚善恶而不在于贵贱贫富。柳宗元也概括孔子之道是:“用贤弃愚,推以革物,宜民之苏。”韩柳在梁肃、柳冕提出“先道德而后礼乐”之后,进一步否定了礼乐对社会治乱的作用,阐明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修身正心为治国之本,并落实到否定贵贱之别,进而使“以知役愚”上升到划分社会等级、维护封建制度的基本原则,儒道的核心思想才完成了则礼乐向道德的转化。3、穷则传道 韩柳将历代文人所奉行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准则变为“达则行道”,“穷则传道”。韩愈认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辞以明其道”,柳宗元也认为:“夫以退让自穷于丰富之世,以贻有位者羞,是习《易》之说而废其道也。”总之,在位则行道,不在位则传道,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最为突出的是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之说。文以明道是纯功利的,不平则鸣的思想则明显地倾向于抒情和写实,它反映了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文学的抒情的特点。这一点,正是韩柳不同于他们之前的文风改革者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观点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来的:(页142)在此之前,《荆潭唱和诗序》中也提出来了: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与明道思想是不同的,前者以理性为主,主实用;后者则以感情为主,主发抒。为什么韩愈在这里会出现这样一个与他的正统观念不同的主张呢?因为儒家早说有怨刺说,但他的不平则鸣与怨刺说不同,怨刺有一个尺度,要怨而不怒,不平则鸣则没有这样有尺度。这主要是他的入世思想在起作用,如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把张旭书法的成功归因于抒发了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淡泊无为于书法不会有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这个文学集团中的人都是贫寒出身,较易于理解和同情失意者。尽管韩柳散文的内容不尽相同,韩愈的文章以慨叹道德才学之士的不平之鸣为主,柳文则抒写志士遭贬被逐的失意幽愤为主。抒写怀才不遇,有志难展是魏晋以来文人诗赋的一个重要主题,韩柳的这一转变标志着散文以应用文为主时代的结束,使散文产生了抒情文学的特殊魅力。第二节 韩柳在文体革新上成就1、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柳主张创新,这是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答李翊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刘正夫书》在回答为文宜何师时说:“宜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他主张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进学解》:“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柳宗元的论述更多,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们的着眼点还不只是集众家之长,更重要的是独创。他们在创作中追求创新,追求不同于以往、不同于流俗的写法。韩愈屡说自已认为很好的文章往往为世俗所轻,时俗所重却是他认为不好的文章。《答李翊书》中说学古、创新分为好几个阶段:开始学习时,要做到去陈言;第二阶段是对古书有所取舍,欲去陈言而徐有所得;第三阶段是化境,虽学古而能自如,达到完全去陈言的境地。《答刘正夫书》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正是他们扭转了唐代古文模拟前人的倾向,在兼取经史诸子百家及辞赋的基础上,摒除了骈散夹杂的结构,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新和散文语言,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以及与文体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方法。2、气盛言宜 古文创作讲求“气盛”,要求以“言之短长与高下皆宜”来实现。骈文的节奏韵律无法满足古文的要求,而要求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不单纯是以散文取代骈文。所以古文虽是散文,如钱穆所说:“然太白所为诸序,寻其气体所归,仍不脱辞赋之类,其事必至韩公,乃始纯以散文笔法为之。”同时,又强调:“韩公《送李愿归盘谷序》,竟体用偶俪之辞,其实尚是取径于辞赋,东坡以之拟陶渊明《归去来辞》是也。惟文中遇筋节脉络处,则全用散文笔法落转接,此为韩公有意运用散文气体改换古人辞赋旧格之证。”一般论韩愈古文,只说此处是吸收借用骈文长处,实际上这是“气盛”理论的必然结果,以气行文,则不拘骈散。再者,是虚词的使用。3、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韩柳古文把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使之成为散文常用的手法。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即是典范之作。我们在这里用这样一种陈旧的表述方式来说明韩柳对散文的贡献,主要是为了易于理解。换句话说,韩柳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创立文学散文的结构范式。这涉及到钱穆说的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常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是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中国文学论丛》),当然由此推论下去,钱穆得出以下的结论就是正常的:“宋明理学注重人格修养,这正如韩愈所说:我非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尤其如朱子、阳明,是理学家中能文的。他们的文章,也都能把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及对外应接都装入共诗文中去。从这里,我们更看得清楚些,所谓文以载道,其实是要在文学里表现出作者的人生。”这是对的,理学家也能写出好的文章,但他们不是文学家。区别在于,文学家更关注以具体的情感、物象来表现自我,或者他们往往只描写细碎、平庸的自然状态,而宁愿将自我隐藏起来。而理学家则总要归于抽象的道,或对道的某种体悟,或以具象之物象征道。)散文发展到韩柳,其突出贡献也就是说使得他们的古文成为文学散文范式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情志之真伪一直是中国文学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实中总有失去文学本真的时候,所以这个问题是永久的。骈文被历史层积的尘埃遮掩,而后世的古文又会被僵化的、虚伪化的儒学束缚。所以对中国文学来说,“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并非一个伪问题。4、日常情感的抒写 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韩愈在儒学史上的贡献在他首提道统说,我们看他的《原道》即可知。《原道》的根本是建立了一个各守其分的封建等级秩序和维护这个秩序所需的道德伦理观。但细读《原道》,其所谓“道”毕竟是建立在“相生相养之道”之上的。所以其所谓“道”,既包括了仁义道德,也包括君臣父子的等级规定,更包括驱虫蛇、为之衣、为之食、为之宫室、为之工、为之贾、医药、葬祀、礼乐、政刑、符信、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武备。所以他的“道”与柳冕的“发乎性情,系乎国风”的教化伦常的君子之道并不相同。柳宗元比韩愈说得更明白,“辅时及物为道”。所以韩柳所谓“道”还没道学化,其要点正在此,即他们所关注的是百姓日用之道,是相生相养之道,是包括了时代社会在内的各个群体及发生的各类事件,而这给他们的散文创作注入了生命力,形成了崇高的美学风格。“道”是较高层次上的关怀,“日用”则是活生生的现实,这两者的结合,突显了作者,把一个具有崇高精神、伟大理想和人民关怀的作者呈现于读者面前。 另一方面,当作者关注于百姓日用时,就不是抽象的儒学思想所能拘限,而生发出各种情感。即如韩愈,他身上的道学气要比柳严重,但仍能不局于儒家的“道”,所以宋朝的道学家一面赞叹韩愈的功绩,一面又很看不起他,说他是“倒学”,是因文求道。其实,不仅韩愈有可议之处,这种明道的文学观发展到极点,几乎就没有几篇能合乎要求,曾国藩说:“自孔孟以后,惟濂溪《通书》、横渠《正蒙》,道与文可谓兼至交尽;其次如昌黎《原道》、子固《学记》、朱子《大学序》,寥寥数篇而已。此外,道与文竟不能离而为二。鄙意:欲发明义理,则当法经说、理窟及各语录札记;欲学为文,则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有所失,乃始别有一番文境。望溪所以不得入古人之阃奥者,正为两下兼顾,以为无可怡悦。(《与刘霞仙书》)”而这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所在,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写作。第五章韩、柳古文析读第一节 韩愈古文1、八大家名目的出现八大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但南宋吕祖谦所选《古文关键》已经录取韩、柳、欧、苏洵、轼等人之文,与茅所选相比,吕未选王安石,有张耒而无苏辙。所以方孝岳说这时已经好象已建立了八大家的名目。明初朱右选《八先生文集》,始全录八人作品,故四库全书总目说:“唐宋八家”之目,实始于此。成化时有七大家。(钱大昕《养新录》云:“李绍序《苏文忠集》云: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自注云:明成化四年,江西吉安府重刊《大苏七集》,绍为之序。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四)另参书序页6。2、韩愈的生平和思想 韩愈,字退之,旧唐书说是昌黎人,新唐书说是南阳人,朱熹谓为河阳人。官至吏部侍郎,后人称为韩吏部,死谥文公,称韩文公。韩氏虽为名门,但其祖父、父亲均名声不显,自幼父母双亡,唯兄嫂是依。八岁随兄前往岭南,后随嫂“就食江南”。十八岁时离家前往长安,此后十年一直在洛阳、长安应试,四试而中,又三试吏部,卒无成,不得己,改应幕职。先后依董晋、张建封于汴州、徐州。十八年开始为官,曾为博士、祭酒,还任过御史、县令、史官、刺史至侍郎。中间经历过贬山阳令和贬潮州刺史。韩愈一生为人讥议处甚多,如一宦官俱文珍来往,还写过序文,颇有谀词。永贞革新失败后,写诗攻击王叔文,他也刘禹锡、柳宗元俱有私交,大概是为了表白自己。修《顺宗实录》也说了几句公道话。贬至潮州,给皇帝上表,语多乞怜,甚至以封禅诱引皇上。一生排佛,到潮州后,又与僧大颠来往,十分矛盾。潮州被贬后,志气消沉,晚年官运亨通,远离现实,只关注于个人升沉,写了大量的谀墓文和以功名富贵相夸许劝诱的诗歌,如《示儿》。人们对韩愈的评价,或就其学论,或就其艺文论,或就人品论,时有不满,但从未完全否定。张孟奇《疑耀》以为趣荣贪位,始谏佛骨,晚请封禅,乃两截人。李光地《榕村语录》续编卷五:“好游戏,贪仕宦,一能文狂生,浑身俗骨,然临大事不放过,如谏迎佛骨,使王庭凑是也。”祝允明《罪知录》诋韩文:“论易而爱儇,形粗而情霸,其气轻,其口夸,其发疏躁。”钱钟书评价韩愈:“豪侠之气未除,真率之相不掩,欲正仍奇,求厉自温,与拘谨苛细之儒曲,异品殊科。”韩愈的一大疑案是《与大颠三书》的问题,各诉讼不已,钱钟书推论朱子之语云:“余尝推朱子之意,若以为壮岁识见未定,迹亲僧道,乃人事之常,不足深责。至于暮年处困,乃心服大颠之能外形骸,方见韩公于吾儒之道,只是门面,实无所得。非谓退之即以释氏之学,归心立命也,故仅曰晚来没顿己身处,盖深叹其见贼即打,而见客即接,无取于佛,而亦未尝有得于儒,尺寸宅地,乏真主宰。”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韩愈认为唐代社会的衰落是由于异端思想兴起,儒家思想沦丧,于是他以文章为工具,试图通过排斥异端来达到建立新型儒学道统的目的。早在贞元八年登上文坛前,就说要: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他认为老、佛出世思想,是为了一己之私,杨朱利己而不欲利人,更难用世。墨家讲用世却不讲等级伦序,也不为韩接受。所以他要反对杨、墨、老、佛,捍卫儒家道统。《原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韩愈说他写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在事功和辅政上,要使唐朝中兴。他一生以文为武器,为时代兴利除弊,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奋斗。他希望能有一个体仁长人,发而中节,无所不能,妙而无方,经天纬地,道济天下的圣明之君。他亲自参加了平写淮西之役,揭开了中兴之页。明道说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以礼乐刑政为中心的封建等级秩序,反对藩镇割据是明道说的现实指向所在。 他一生虽仅五十七岁,但却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从社会的底层到上层王朝,亲尝各阶层的生活与人情世态,历尽各种人生滋味。《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有不少文章为别人、为自己鸣不平,实则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抗议。他的这一思想直接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而更具现实意义。在层次上,他把文学表情达意从明道的抽象中解脱出来,从合乎政教伦理的合理性牢骚中解放出来,而更注重人在现实中的遭际。 他早年四试礼部,三试吏部,所以对人才受到的压抑深在体会。所以他敢于抗颜为师,奖掖后进,选拔人才。《杂说》中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学者不为师,惑者耻于求师的时代,他独立流俗之中,招收后学,抗颜为师,不少后学向他求学,韩门弟子一时大盛,如张籍、皇甫湜、沈亚之、孙樵、贾岛、李贺、卢仝、刘叉,思想家如李翱,名臣李汉、张彻。2、韩愈的散文理论 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闳中肆外。《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善恶,其发也不掩。”《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即是说文由情生,要有丰富的生活、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见识,特别是要有道德修养。黄宗羲说:“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这可以视为“肆其外”的注脚。 二、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樊绍述墓志铭》:“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答李翊书》:“唯陈言之务去”。陈言其实不仅指语词因袭,彼此雷同,刘熙载:“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皆陈言也。” 三、唯其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既然气盛,有独到之思,就应该理直气壮的表现出来,不管是什么形式。在这里,惟其是是指根据内容和体裁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写法。 四、师其意,不师其辞。这是对古人的态度,即对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不师其辞是说不能剽窃蹈袭,而要“沈浸浓郁,含英咀华”,而后才发为文章。3、韩愈的散文风格 作家的不同个性,体现在作家思维模式、结构设置、语言符号的操作和援典用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旦形成,就产生了作家风格。皇甫湜《谕业》说“韩吏部之文,如长江大河,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然而施于灌溉,或爽于用。”形成了奇崛瑰怪、闳中肆外的韩文风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层见叠出,怪奇出新。韩愈自觉地追求创新,创新有多种手段,奇怪是其一种,韩文便表现出怪怪奇奇,层见叠出的新特点。如《送穷文》、《毛颖传》。但韩文之奇,用得适度,故能写出新鲜意思,创新而不失正,是奇正结合的典范。滔滔雄辩,闳中肆外。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他具有博古通今、地包海涵的识见与胸怀,故能如此。如《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一段,正如孙樵所说:“韩吏部《进学解》,拔天倚地,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扑长蛇,不施控骑生马,急不敢暇,莫可捉搦;又似远人入太兴城,茫然自失。”拔天倚地,气势逼人。这与前面所谈有关联。孟子首先提出知言养气的问题:“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即是说浩然之气是与义、道联系在一起,是义、道培养出来的。有了这种气,就能言辞无所蔽,无所陷,无所离,无所穷,产生无可辨驳的力量和气势。古代诗文,诗备众体者杜子美,文备众体者则韩退之,其究在于能集前代之大成。今存韩文,有书启、序、哀辞、祭文、碑志、表状、杂著、杂文等。4、诸体文赏析A、书启一体,汉人多求详尽,不留余地,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六朝人则贵简,不多说话,如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韩愈与人书则因人变词,有陈乞者,如《三上宰相书》,有愤世者,如《应科目与时人书》,有自明气节者,如《与孟尚书书》,有讲论道德者,如《答尉迟生书》,有为人导师者,如《答李翊书》。一篇之成,必有一篇之结构,未尝信手涂抹。B、中唐产生了赠序之体,韩愈赠序文法高古,劈头而来,雄才独出,为宋人所不能到。宋人及后人赠序多有说明作序原因的冒头,时或过于拉杂琐碎,韩则每能简洁。清包世臣说:“读退之书说赠序数十首,爱其横空起议,层出不穷。”林纾云:“愚尝谓验人文字之有意境与机轴,当先读其赠送序。序不是论,却句句是论。不惟造句宜敛,即制局亦宜变。赠送序是昌黎绝技,欧王二家,王得其骨,欧得其神。归震川亦可谓能变化矣,然安能如昌黎之飞行绝迹邪?”C、碑志之用在歌功颂德,施于金石。盛行于汉魏,蔡邕之作最有名。但渐成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歌功颂德的谀墓体,少有变化。李涂《文章精义》:“退之墓志篇篇不同,盖相题而设施也。子厚墓志,千篇一律。”他的墓志无一定之写法,不落公式化写作俗套。祭文、哀辞。后世此类文章惟韩文公与王安石最为人称道。《祭十二郎文》用文章的话来说是“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文章不厌其烦地琐琐叙事,充分表达了他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文端行笔,处处插入自己的身世与感受,无意而工,遂成千古绝调。《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古绝唱。”而纯用散文笔法,不仅打破了六朝以来“述哀之文,定以用韵为宜”的固定格套,是散文史上的一个创制。第二节 柳宗元古文1、柳宗元的生平遭际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官至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其父号为刚直,不媚权贵,柳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四岁时,其母教以古赋十四首,十二岁时,即代人作文,有奇名于时。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四岁应博学鸿词科,中试,授校书郎。三十一岁,升监察御史里行(试用,犹清代行走之意)。柳宗元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态度严谨。五经之外,先秦诸子也都下过工夫。在经学史上,敢于疑古,敢于创新。如敢于非国语,对孔子、孟子的一些话敢于非议。与王叔文友善,有利安元元之志。参与永贞革新,同志者还有刘禹锡、韩泰等人,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但在宦官的反扑下,顺宗被迫内禅,不久即死。柳等八人被贬。先贬永州司马,一度召还,又出为柳州刺史,死于任上,年仅四十七岁。2、理论主张 批判六朝靡丽文风,倡导文学革新。他官至尚书郎,专司百官章奏,但后来他认为当时他还未能究知为文之道,因为这些都是为文章而以文辞为工。后来他认识到:“为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这既是对此前之我的自我批判,更是对六朝文风的批判。他还批判了某些为文之士“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什么叫渔猎前作呢?杨炯为其弟杨盈作墓志,其弟死时才二十六岁,学问可想而知,但杨炯却说他是“张华四海之内,若指诸掌;班固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甚至说“动天地而感鬼神,序人伦而在孝敬。”不问事实如何,任意把前代史书中的现成词语拿来堆砌。A、及物为道 他主张文以明道,但又进一步指出:“道之及,及乎物而已”,把道解释为及物之道,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这与宋儒所讲的离事言理、空谈心性的道相去甚远。他还认为道之传要凭借于文辞,既强调“旨趣之博大”,也突出“词采之蔚然”。B、先诚乎中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乎其中。这与韩愈所论完全一致,但又要求“志于道”的人,慎勿怪、勿杂、勿务速显。这就与韩的好奇不同。C、用助字 韩愈强调“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各领职”,要求语言的畅达与语法的完整,柳比较突出的是强调“用助字”必须“当于令”即语法规律。虚词是散文区别于骈文的一个重要表现,骈文少用虚词,特别是少用语尾助词。这对散文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现在讲的古汉语语法,基本上是从八家所用的语言中概括出来的。D、转益多师、 他强调“不薄今人爱古人”,对古人主张各取其长。他说“参之谷梁以厉其气,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不仅转益多师,而且旁推交通,择善而从。3、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A、立论精密深厚 由于他是进步的思想家,敢想敢说,议论独到,析理精深。如《六逆论》引左传中六逆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与此相对的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指出:“余谓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是三者固为乱矣;然所谓贱妨贵,远间亲、新间旧,虽为理之本可也。”这样的例子很多,刘师培说柳文“探言立论,核敷深刻”,比为名家之文。他的论理文还表现在既注意了理论上的精密,又注意了语言上的生动,朱熹指出: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B、内容博大精深 柳文内容博大精深,他是进步的思想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他的文章能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出发,如《封建论》点明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他好为翻案文章,但并为为翻案而翻案,而是纠正史案之误,提出正确观点。如《舜禹之事》为曹丕把自己代魏称帝与舜禹之事相比附翻案。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C、文势挺拔雄健。 《与杨京兆凭书》:“诚使博如庄周,哀如屈原,奥如孟轲,壮职李斯,峻如史迁,富如相如,专如杨雄,犹为今之人,则世之高者至少矣。”故论说多角度切入,八面围剿,气势恢宏。D、精警的构思 写文章要表现博大精深的思想,造就挺拔的气势,没有新奇精警的构思是做不到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构思极精警,先说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为贺也。《李赤传》写江湖浪人李赤决心从厕鬼而死,构思奇特,更借李赤之言说溷厕如椒兰,世之所居如溷厕,笔扫真伪颠倒的社会,可谓奇中出奇。对于柳宗元的文章,不仅同时代的人多所称道,后世评价更高,北宋王禹偁谓为韩柳文章李杜诗。他的写作态度严谨而能有所创新,内容博奥而精醇,风格闳肆、幽峭、峻洁,统而言之:雄深雅健(语出刘禹锡“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雄深偏指思想内容,雅键重在艺术形式。刘禹锡《答柳子厚书》:“余吟而绎之,顾其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气为干,文为支,跨跞古今,鼓行乘空。”可谓抓住了柳文的关键。语言简洁峭厉。贺孙贻说:“诗文中洁字最难”,柳宗元的语言与韩愈的妥帖瑰奇不同,他的语言简洁,但给人以峭厉之感。4、诸体文赏读A、论辩文 唯物主义思想;怀疑主义思想;翻案文章;卓越的见识。B、杂文及寓言 柳宗元的杂文最为著名,他在这些文章注入了文学意识,创造出文艺性杂文。而且与政论文不同的是他意图通过这些杂文,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具有深刻性和尖锐性,实现以百姓为中心的治世目标。如《捕蛇者说》、《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蝜蝂传》。还有名为《三戒》的寓言,从寓言角度看,它是在先秦寓言故事及近世韩愈杂说的基础上的创新,即使之摆脱了作为说理论据的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然而又不同于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而是在寓理于事中又杂入了议论。C、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代表是他谪居永州期间所作的《永州八记》,在中国山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eblcu.cn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水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梅云:“天地间山水林麓,厅、奇伟秀丽之致,敕文人之笔陶写之。若陆云《答车茂安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篇,都成绝构,盖皆会景造语,不假雕琢者也。至郦善长始以淹雅之才,发摅之笔,勒为《水经注》四十卷,订以志乘,纬以掌故,刻画标致,奇幽诡胜,搜剔无遗。后来作者罕能继,惟柳子厚“永州八记”,笔力高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张岱曾说山水游记太上柳宗元,其次郦道元,再次袁宏道。并且永州诸记不仅在于“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其佳处在于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游赏之趣与身世感慨。子厚谪贬后,无一人可与语,故借题发挥,寄寓贤而有才却被弃之蛮荒的无限感慨。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对当权者愤激已极。《与李翰林建书》:“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窥天地,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王世贞《徐太朴南还日记序》:“余向执穷而后工之说以求于古而得柳柳州,夫柳州之辞信工,在其大要不过写其山川风物之险怪硗瘠而已,其情不之于悲则之于怨悔,不能超其境而诣所谓达者。盖至于白少傅之于江州而其记于厅壁于匡庐者而后始有会也,夫江州之视柳州,无论工拙,其命意舒而气扬,则倍徙之。然至于寄杨汝士书浔阳听琵琶曲,所以叙骚人逐客邻死未死之状,抑何感慨委曲也。盖古之怨者莫过于屈氏,至远游数瓖而微露其体,达莫过于陶氏,至荆卿一意而稍见其用此,此所谓知,知其妙于体用之不能尽掩彼所谓知,知其达而怨而达以为是足以究二家之精微,而不悟其自远也。”三、下一阶段学习建议下一阶段学习古文运动的衰落和宋代古文运动(一),即第六章和第七章。这部分是唐宋古文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同学们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去理解掌握。在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上北语网院进世界学堂Page1o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