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噩梦(è) 枯萎(wěi)恐怖(bù)受难(nán)B.雏菊(chú)窒息(zhì)焚尸(fěn)凋残(diāo)C.照耀(yào)战俘(fú)塞进(sāi)长廊(lánɡ)D.臊红(sào)呆滞(zhì)扼住(è)祈祷(qǐ)解析 A项“难”应读为“nàn”。B项“焚”应读为“fén”。D项“祈”应读为“qí”。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这里,太阳和熙、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嘻笑、打闹。B.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残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C.导游也不必多废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D.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解析 A项“熙”应为“煦”,“嘻”应为“嬉”。B项“残”应为“惨”。C项“废”应为“费”。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理喻。B.张召绍先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毅然从美国回到苦难中的祖国,从此筚路蓝缕,耕耘开拓,为我国药理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C.在市人大代表会议上,他递交了一份有充足事实依据的提案,这份提案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呼声,如水投石,代表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D.《城门》绝对不是一部畅销书,它或许不可能有很好的市场,但《城门》以其特立独行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情节和刻画入微的细节,毫无疑问地成为一部有分量的军事长篇小说。解析 A项“不可理喻”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可改为“不可思议”。C项“如水投石”比喻听而不闻或言论毫无效果。D项“特立独行”指有独特的见解和操守,不随波逐流。用错对象。答案 B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一个人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________的情况。②按照联合国宪章所宣布的原则,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承认,________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③对巴金老人________给国图书籍的流失问题,直到老人逝世,国图也未给予明确的答复。A.试验 乃 捐赠B.实验 乃 捐献C.实验 而 捐赠D.试验 而 捐献解析 “捐献”与“捐赠”都含有无条件给予之意。“财产、物品”多与“捐赠”搭配,“器官”则多与“捐献”搭配。“乃”在此处表强调,“而”表转折,不符合句意。答案 A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距波兰首都不远处的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B.不仅奥斯威辛集中营是苦役犯的监狱,而且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杀人场。C.起诉书中控告他们用毒打、毒气、毒针、吊死、枪杀、疾病和虐待等各种手段来杀人。D.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曾炸毁了集中营内的一些大规模的杀人设施。解析 A项谓语成分残缺,应在“距波兰首都”前加“是”。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移至“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C项并列关系不当。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9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到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国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待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6.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首先要准确判断这里的手法对于奥斯威辛来说是侧面描写,手法确定了,其作用也就能够分析出来了。答案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7.作品描写“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这一细节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分析好处时要注意“长满了雏菊”所具有的作用,还要分析这句话本身所使用的手法。答案 两种相反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讽刺了纳粹的罪恶,同时,长满了雏菊表现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和平的美好向往。8.文章结尾处写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这与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谈谈自己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1)基本相同。欢乐、祥和的景象与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认为眼前的景象虽然是令人惬意的,但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示例2)作用不同。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反衬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强调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而结尾的景物描写仿佛告诉人们“阳光终将驱散乌云”,和平回到了人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和快乐的生活。9.本文报道突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要结合文章的特点来分析,不过多地作正面描写,而是借侧面烘托来抒发感情。答案 本文没有局限于客观报道,而是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威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主要内容来写,文中处处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强烈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扣人心弦,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压抑,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3题。奥斯威辛的雪肖复兴
在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威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项,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列宁同志先走”?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奥斯威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10.文中画线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因为画线句子是一个总结句,所以对这句话中词语的理解要到前文中去找,筛选信息即可。答案 “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内容”是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11.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因为这句话是一个启下的句子,所以相关的信息要到下文段落中去找,根据作者的观点,答案应该主要在倒数第三段之中。答案 ①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或:反对搞形式主义,重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②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或: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杜绝“官本位思想”。12.有人说文章结尾句颇有意蕴,值得玩味。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对文末句子的分析首先要看其前后呼应问题,然后分析其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即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当然由其中的“冷”字还可以得出天冷、心也冷语意双关的内涵。答案 ①与文首构成呼应,符合文章的结构。②奥斯威辛的雪,冷,白,晶莹,清澈;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和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威辛大雪中的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③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13.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就其中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文章中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应、衔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