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衢州市花园中学谢远欣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二、教学重难点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2、诗人情感波澜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出示衢州籍著名影星周迅在《人间四月天》中的几张代表性剧照。让学生辨认在此剧中周迅扮演的角色,引出徐志摩。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三、整体感知1、欣赏配乐朗读黄磊版的《再别康桥》,同时正音(课件)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shengxiāo)斑斓(lan)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3、学生自由读(播放一些有关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小溪的录像,并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四、生吟诵诗作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色。(以生自己体味为主最后给予一定的参考)譬如说:在诗歌的音节上,朗朗上口,错落有致主要体现在: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上,《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歌意境鲜明,富于流动的画面美(此为学生感受的重点)。(让学生选择一副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提示:此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示范(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曾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影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师小结:刚才大家体会到的《再别康桥》的章法整齐、韵律优美、富于流动的画面美,其实就是新月诗派在形式上倡导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师板书: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五、了解诗中大意生回忆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将之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再别康桥》的特别新颖之处。例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例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师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例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师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六、生再读诗作,体会诗人的情感1、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别2、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解说: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度,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微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思绪。)3、生思考:诗作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轻轻”“悄悄”有何妙处?(生回答,对有道理的说法都给予鼓励)明确:a、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b、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受到人工损伤,不愿其纯洁受到世俗的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境和气氛,故用“轻轻”和“悄悄”。七、背诵全诗(配乐)八、知识迁移(课件)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评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再别康桥》只表达了一种渺如微波轻似烟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