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案单位:海安县胡集初级中学设计者:夏进生课题再别康桥课型新授案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3、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象所寄寓的主观情思。教学难点在反复揣摩的基础上,对关键句作朗读的即时指导,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李斯特的《爱之梦》配乐;投影机;投影胶片;学生到图书馆、网上收集徐志摩及写作本诗背景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徐志摩3、扫除字词障碍4、理解题目意思5、整体感知6、找出韵脚7、品味欣赏,学习全诗提问学生熟悉的送别诗提问学生掌握的徐志摩情况,教师适当补充出示投影胶片提问题目包含的信息放录音,提听读要求提问启发诱导,注意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把握学生回忆,回答学生反馈预习情况学生板演学生动脑筋思考回答听配乐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依次找出,在书上做记号,并回答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并说出理由,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抓住送别诗的主题,唤起学生的想象,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新课,作者情况的掌握是必要的。生字词是基础,也是准确理解诗歌的前提。诗题是理解诗歌的眼睛。对诗歌的理解不能支离破碎,要从宏观进行驾驭。押韵是诗歌的一般常识,学生要掌握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理解诗歌。
8、知识迁移9、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朗读作者的另外一首《沙扬娜拉》;再读另外一首送别诗《送别》让学生诗歌内容入手,分析李叔同的《送别》,体味感情。朗读,找出诗歌的韵脚,分析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反复诵读,说出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活学活用,及时反馈。抓住诗句,品味诗歌,形成能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第一节轻轻地招手感伤,奠定感情基调第二节金柳新娘无限欢喜、眷恋情景交融第三节康河的水草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四节天上的彩虹梦境(融情入景)第五节寻梦流连忘返“放歌”(高潮)第六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乐极生悲第七节回环呼应深情、眷恋、洒脱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执教时间:2009年6月2日执教班级:海安县胡集镇青萍初级中学七年级2班执教老师:夏进生师:同学们好!我们学过许多离别诗,同学们能回忆起来一些吗?生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生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师:同学们的积累不错。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送别诗里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朝诗人王勃与友人的豪迈之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的伤感之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分别表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岑参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现代别离诗经典”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他是如何与康桥作别的。(投影课题《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师:请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学生踊跃举手)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师:很不错,预习充分。在接触具体的诗歌之前,大家一起看看黑板上的加点字,注意读准字音。(投影: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学生在下面齐读,并在课本上正音。)师:下面请同学们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这是作者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生2:再一次告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大声说:对康桥生活的留恋。)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听配乐朗诵,配李斯特的《爱之梦》,有些学生小声跟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体会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诗歌是讲究押韵的,请大家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并轻声读)师:哪位同学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生1: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师:准确全面,好!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下面请同学们寻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学生思考,在书上做记号,片刻后)生1:我喜欢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因为它准确地表现了作者不忍惊动康桥又对她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那情感就如西天云彩般铺显于我们眼前。生2:我也喜欢这一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而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师:说得好。这一节给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来我们一起读一遍,读的时候速度不要快,要读出诗人缠绵低徊的情感如与梦中情人惜别一般。(学生齐读,教师板书第一节轻轻地招手感伤,奠定感情基调)师:还有吗?大家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错了也没有关系。生3:第二小节中,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比作有生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学生自发鼓掌)
师:好,看来你真正领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请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这一小节。(生读)师:“河畔的金柳”很美,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他们有什么相似点?生4: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离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生5:他说的不对,我认为“金柳”和“夕阳中的新娘”一样,羞涩,漂亮。师:有道理,为什么选取柳树来写呢?(学生议论,一学生大声“柳”“留”同音)师:对,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河畔的金柳也不舍得诗人离开。好了,还有其他诗句吗?(板书第二节金柳新娘无限欢喜、眷恋)生6:第三节写河里的水草也很不错。用“招摇”写水草,写出了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软泥上的青荇是很细小的东西。一个人连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可见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充分表达了对康桥的眷恋。师:分析得不错。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板书第三节康河的水草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生7:“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也很好。那是作者情感的沉淀,既有潭的深邃和沉静,又有七彩梦的绚丽多姿。太美了!(生笑)师:确实如此,诗人融情入景。同学们想一想,“梦”
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诗人竟用“沉淀”一词,是否矛盾?生8:梦虽然美丽,色彩斑斓,但也是容易消失,容易破碎,难以实现的,惟其如此,所以梦更可贵,告别更难。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师:太棒了!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意。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板书第四节天上的彩虹梦境(融情入景))生9:第五节我认为写的不错。诗人承接上文荡舟寻梦,到夜晚归来时,水波与星月交辉,诗人仍然在“星月斑斓里放歌”,这种意境真令人陶醉。师:是的,这一节是本诗感情的高潮所在。你的语言很优美。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节。(学生齐读)(板书第五节寻梦流连忘返“放歌”(高潮))生10:第六节“不能放歌”“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没有多说什么,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生11:这一节不再是写梦了,诗人回到了现实,情感有了很大的起伏,乐极生悲,再写离别,再一次抒发了别离的情怀。师:对,这一节是潇洒与深沉美的结合。诗人从幻想回到现实,此时的沉默而无言,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板书第六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乐极生悲)生12:我认为最好的是最后一节,它与前文回环,但又不重复,突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师:最后一节确实很好。来,我们一起读一遍,注意语速,突出“
悄悄的”。(学生齐读)师: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板书第七节回环呼应深情、眷恋、洒脱)师:很好!同学们各自找出了自己喜欢的诗句,并且都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可见,《再别康桥》无一句不饱含深情柔意,无一句不使读者沉醉于作者的康桥情思之中,希望大家课后细细品味,加深理解。让我们一起满含感情地再读一遍。(师生齐读,板书情景交融)师:大家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诗《沙扬娜拉》。(投影:徐志摩《沙扬娜拉》沙扬娜拉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师:哪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一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注意思考两个问题:①分析本诗的韵脚特点;②分析本诗的意象美。(生3朗读,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写出韵脚。)师: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师:哪一位同学发表一下你的看法?生4:韵脚有柔、羞、愁。师:回答正确。生2: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师:情感把握准确。生5:诗中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徐志摩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他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师:分析的比较到位。最后我们一起读一遍李叔同的《送别》。(投影: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师生共读师: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课后请大家探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创造一个离别的情境,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谢谢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1、上课时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进入诗境的节奏太慢,问题在于学生缺乏比较充分的文本体验,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资料。2、有少数学生上课参与率不高,在具体品味诗歌时,感到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者在课前最好教给学生品味诗歌的一些方法,如意境的优美,修辞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等等。3、诗歌的教学,相对而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就对教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者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都有话可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