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松柏中学王元政感悟《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导入新课:导入:今天上课,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这首歌曲,有谁知道唱这首歌吗?你们喜欢它吗?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我国一位现代诗人的同名诗改编的,而且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一首特别适合表演朗读的诗歌。你们想学会它并了解它的作者和原文吗?那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诗: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一.作者生平简介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等。1918年赴美国留学,两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1928年秋重到英国,归途中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二.解题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记下了诗人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928年11月61.鼓励一生自动朗读,他生评读,师生共同纠错。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浮藻(zǎo)。2.生齐读,师提示:注重重音和节奏的把握,读出感情。3.播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4.鼓励学生作表演朗读(可一人读也可几人分段表演读)。5.有感情地齐读三.朗读训练
四.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1.请同学们朗读开头和结尾两段诗,总体把握诗歌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讨论后明确: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一节与首节回环照应,表现了诗人对康桥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2.这样的情感缘于与康桥的离别,仔细体会,说出前后表意的不同之处。明确: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最后用两个“悄悄的”,在轻柔不舍的感情中,又抹上了淡淡哀愁的色彩;“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对康桥的爱和眷恋的一种升华:我要潇洒的离开。全诗将轻柔的叹息、无限的依恋和潇洒的离去融为一体。
。3.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2—6节的内容明确: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4.诗人在康河漫溯时感情有起伏吗?是怎样变化的?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满船的星辉”让人意乱情迷,尽显诗人对康河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原来诗人苦苦寻得的只是梦境,而现实之中,诗人面对的却是离别,那虚无缥缈的喜悦和“彩虹似的梦”终究难以掩饰诗人心中似淡似浓的离愁,因此诗人选择的是沉默,此时的沉默而无言不知要胜过多少情语!问:你还记得哪些诗不言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的诗句呢?请说出来。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五.整体鉴赏(一)从诗歌意象的角度赏析《再别康桥》。1.解释“意象”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象)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2.提示:自古写离别的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示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的?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再别康桥》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地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清潭,彩虹,星辉等自然景物。4.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街市上的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A.请找出诗中给人色彩想象的词语,说说这样用的好处“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都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选用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比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B.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描绘这些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音律和谐,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请具体说说。A.押韵。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韵脚来。一般是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韵和谐,旋律优美,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就本诗而言,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说说本诗的节和句是怎样体现建筑美的?明确: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补充:现代格律诗要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是闻一多提出来的,徐志摩非常赞同。)
六.小结《再别康桥》这首诗,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出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了这首现代诗,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全诗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现了建筑美;语言方面音韵和谐,旋律优美,节奏感强,体现了音乐美;意境富有梦幻色彩,每节诗都带给人图画的想象,引人入胜,体现了绘画美。《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七.知识迁移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评说(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新奇而准确的比喻。)(直抒胸臆。)(复杂的情感。)(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