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ID:1121153

大小:352.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也可以考虑先处理《再别康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再别康桥》:建筑美【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一、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二、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明确:朦胧、幽怨、惆怅。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带着这种朦胧、幽怨、惆怅的基调,再把课文朗读一遍。(二)我们知道,诗歌的情感总是依托意象表达出来的。那么这首诗中有哪几个主要意象?请结合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你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雨巷、丁香和姑娘。一般人读这首诗都应该有比较丰富的感受,因此学生应当会比较踊跃的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当给予适当肯定。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所期待的是什么?2、丁香和姑娘。世界上有这么多种花,为什么作者不用别的花,却偏偏选了丁香?提示:▶丁香的图片: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小,是球状花序,故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郁结、愁肠百结)。木本,长高约2~5米。花香浓郁,特别。丁香开在暮春时节。▶有关丁香的古诗词(参看课后第四题):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常用作美丽、孤高与忧愁的象征。而这首《雨巷》诗人选用丁香为主要意象,即化用了这一象征意义,增添了姑娘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在本诗中,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与无限的惆怅。3、其它▶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 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三)再次朗读本诗,通过这写意象,你认为诗人实在述说一种怎样的情感?雨巷所蕴含的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意味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丁香所蕴含的冷漠、孤高、美丽和忧愁的把握却较难,因此对这一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古诗词中若干与丁香有关的句子,以帮助学生领会丁香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每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应当及时地朗读诗歌,以巩固这种感觉,并进一步触发更深的理解。与此同时,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对诗中雨巷、丁香和姑娘的品味又都可以有实和虚两方面的不同把握,应鼓励学生做不同的探讨。当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实写这一层面时,可以通过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而引导学生将姑娘与作者的追求、理想联系起来。(那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是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和动人,在沉重的悲哀下她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难以实现的理想,是戴望舒的诗的悲剧性的主题。)三、作业进一步朗读《雨巷》,并预习《再别康桥》,并尝试将两首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一、导入▶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一)、初步朗读,划分层次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层:第一节。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第三层:第七节。愈加潇洒、淡雅、宁谧。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二)、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1、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谱出了一个安谧的道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瞬间将诗人对康河、康桥的依依深爱与脉脉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诗人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之美。带着感情,朗读第一层。2、第二层:第2~4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2~4节选用了三个柔美、曼妙、轻盈的意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着3个意象的?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情感效果?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的感受。选用了三个意象:柳、青荇、清泉(潭水)。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喻新奇恰当,拟人出神精当,令人不禁叹为观止,也深为作者对着眼前之景的深爱而感动。 ▶提示:“河畔的金柳”,“柳”为何称“金柳”?从金柳到艳影到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披着晚霞,泛着金黄的光,远远望去,就仿佛一个柔美的女子,长发飘扬,在河边驻足。诗人是如此地爱慕这安静温柔的姑娘,以致觉得她就是自己待娶的新娘。粼粼的波光里新娘依依的倩影,柔柔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的喜悦、幸福和满足之情就如山间清泉,汩汩溢出字里行间,令每一个读者为之感动。▶写水草,着“油油”一词,水草青翠、娇嫩的生机勃勃瞬间浮现于读者眼前。“招摇”本为贬义,然作者不拘俗套,用“招摇”写水草,越显出水草古灵精怪、孩童般单纯、灵动的可爱,仿佛在同诗人招手,要请他一同玩耍——将一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状写无遗。我们不禁想到:微风轻拂,水波轻荡,流水清清,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然而诗人不满足做一个观光的过客,在这一番美景前,诗人意乱情迷,物我相忘,甘愿做一条逍遥的水草,投身碧波,化身这无边美景中哪怕微小的一部分。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自此,诗人对康河由衷的、强烈的的喜爱之情可以想见。▶“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不是说桥下的河水,而是说榆荫下的一潭,榆阴下,状树木葱茏之貌;一潭,写河水温润沉静之态。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暗喻,比喻巧妙而新奇:仿佛是康桥弯弯的倒影令人想到天上的一弯小桥;又仿佛是河水粼粼,反射的七彩之光令人如见那绚丽的虹霓。这想象如此浪漫而安静,然水中调皮的浮藻仿佛嘻嘻哈哈地用温柔的手,将这一潭水揉碎,悠悠地悠悠地沉到诗人心中,如彩虹似的、渺远的、绚烂的梦。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第5节~第6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紧承上一节“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高昂,他想象自己正撑着一支长篙,在夜色中的康河里荡舟。水草是一层比一层翠绿,而星光是愈加斑斓辉映,荧荧的星光挥洒而下,他小小的船仿佛被这星光所溢满——他的心是如此地雀跃,幸福溢满了心,笑容堆满了脸,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歌声尚未飘出喉咙,诗人的心仿佛被猛地一击——但,他不能放歌!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里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陪伴诗人的只有沉默的一切。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又瞬间急转直下,戛然而止,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 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带着感情,朗读第二层。3、第三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第三节。(二)、小结,通读全诗,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先请若干同学朗读全诗,再全班齐读,反复渲染,直到能较恰当地表现本诗的情感。三、作业请收集古今中外若干叙写别情的诗歌,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写一篇你对“离别诗”的看法。角度自选,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要有感而发,写自己的真实看法。综合处理一、导入前两天我们仔细地体会了《雨巷》和《再别康桥》两首诗所传达的情感。与一般的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诗歌的美除了表现在内容、情感等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很多其它方面。比如形式、音节等。《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今天我们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分析分析他们共同的,和不同的美。二、比较、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点(一)、结构的异同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我们就会知道,尤其在中国古代,诗词曲等的写作在结构上,比如一首诗共多少句,每一句多少个字等等,都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诗歌在结构上的讲究,一方面是为了易于诵读,另一方面也是为诗歌的情感抒发服务的。那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这种相同和不同分别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明确:1、同:回环复沓这首诗的首尾两节均基本相同,《雨巷》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再别》开头三个“轻轻地”,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渲染了诗人的情感,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与此同时,《雨巷》中妙用复沓句式。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雨巷》还注意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回环和复沓都是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加强诗歌的情感,加重其感染力度。2、异:《再别》的建筑美诗歌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行的排列和组合上。《再别》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当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富于建筑美。(二)、音律上,都具有音乐美。《雨巷》和《再别》两首诗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使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雨巷》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ang”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再别》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三)、内容上的异同1、同:绘画美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歌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雨巷》全诗运用雨巷、丁香、颓墙等的意象,其色彩都是低沉暗哑的,读来不消多想就可以看到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颜色,却独有一番淡雅、哀怨的韵味。是一幅淡雅的中国写意画。而《再别》则选用了很多种灿烂的颜色,如:西天云彩饱满的红色、金柳灿烂的金色、青荇灵动的翠绿色、潭水清莹的碧色等等,画面饱满、丰富,读来仿佛观一幅细腻的油画,如童话般深情、感人。 2、异:《雨巷》的虚实结合以及象征手法《雨巷》中,丁香、姑娘等的出现都是好似有又好似无的存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理解,是作者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致。《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三、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两首诗不同艺术手法的价值现在请自由朗读两首诗,然后分小组讨论两首诗的作者运用不同艺术手法的原因,以及达成了怎样的效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