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课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和绘画美。2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3、联系背景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语: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营造的美感。(四)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试读全诗。请学生用“我读出了徐志摩的……”的句子,说说自己对本诗的初步理解。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说明: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让学生走近诗歌,直接接触文本,表达第一感受。(五).从意象入手品读诗歌:1.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与不般的离情诗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明确: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3.想景悟情:作者在选择意象上没有选择人,但处处都有人的痕迹,请学生充分想象第二、三、四、五节,想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事,他又想到了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人上台发言。鼓励创新,没有统一答案。)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而“我”似乎是幸福的“新郎”。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4.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说说作者的情感波动曲线:依恋缠绵——眷恋——追梦留恋——放歌抒情——沉默离别(分组反复朗读二——五节)说明:(1)诗是凝练的。读诗需要读者利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把诗的味道“泡”出来,让学生与徐志摩的感情融为一体。(2)诗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让学生想情悟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3)诗味是读出来的,让学生反复朗读。
(六).从音乐美、绘画美入手研读诗歌:1.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2.用脚尖着地走路的诗人——诗的音乐美提问:再次朗读全诗,让学生说说对本诗节奏美的看法。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比较:轻轻的我走了——我轻轻地走了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静中有动”、色彩丰富的画面美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招摇”、“沉淀”、“揉碎”、“漫溯”,让学生在吟诵、比较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清清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说明: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肯定他鼓励他。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本人把对诗的理解跟学生交流,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像“用脚尖走路”等语句从教师的口里说出来,学生感到十分新鲜。(七).探究性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精神家园)1.提问:康桥到底给了诗人什么呢?让我们看几段资料(课件展示六个资料,帮助学生理解)2.你现在理解徐为什么那么痴迷康桥了吧?请用“康桥是一条……的河”说说你的看法。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3.现在你能理解徐为什么要“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明确:诗人追求自然、美、自由,告别康桥就是告别了诗人的理想王国。诗人不愿意受到人工的操作,不愿其纯洁受到半点污染。说明:1.为学生提升理解提供一个平台,教师要善于搭建这个平台。2.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读。4.美丽的康桥是诗人理想的王国,给了诗人徐志摩圣殿似的回忆。那么如果我们医护人员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会给我们的病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自由发言)(八).再次朗读全诗作结。说明:理解基础上的读是“心读”。三.布置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写一首新诗,如《再别昨天》、《再别童年》等。 四 板书: (快乐) 泛舟寻梦图 清潭虹影图 (眷恋)青荇招摇图 金柳夕照图 沉默康桥图(低沉) (惆怅)作别云彩图 挥别云彩图(无奈洒脱)
课后教学设计思考:学生感悟能力不强,他们对诗歌的表层意义会理解,但不会深究作者在离情别绪后隐含着的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学生又爱表现自己,比较喜欢朗读,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也许是很粗浅的理解)。因此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探究诗歌背后的深层情感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发言,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丰富学生内心体验。诵读法:采取小组读、示范读、听读、全文读、重点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本身,让学生与诗人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