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茫中坚定,在脆弱中坚强——记《十八岁出门远行》情动韵中的特色《十八岁出门远行》风格独特,先锋意味盎然,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维,需要教师和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和学之习惯。创作的匠心独在,语体的变革,文体的实验都使《十八岁出门远行》拥有更多审美维度,因此,教学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颠覆文本与建构自我。重构一个“自我”的新的文本体系,求取“自我”性质的内容,从而唤醒生命感知。《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十八岁的视角来组织文本,与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惺惺相惜”。在这种共鸣的状态中不自觉地与作品“拥抱”,更深层地解读了文本。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侧重从解构文本内在要素、象征手法、语言三方面作为点拨学生阅读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读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可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力主的理念,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交权的问题,没有对文本的准确和全面的把握,没有针对具体课文进行不同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所以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力图以学生能轻松把握的一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师生快速对答中让学生逐步走入文本,自己解决其中的难点:何为虚伪的形式、何为真实的心理。好文章,不仅是结构活着的方式,文字活着的方式;更是思想活着方式,精神活着的方式。因此把握这篇文章意象的象征意义是走进小说内涵的不二法门。这一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以图片意境带象,以生活经验带意象。《十八岁出门远行》带有深刻的语言觉醒,其文本构造的丰富性远胜于传统作品,能指占据了比所指更为重要的位置,文本内部语言活力相当旺盛。本节课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到作品中去直观、去触动他们自己的语言构造意识,干涉、填补、丰富作品中留下的缝隙和缺口。只有这样,才能变“似懂非懂”为一种审美的享受。
然而,在具体操作上,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有些心急,尤其在对于小说的荒诞性的理解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更多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当然这也与我预设的课时和内容有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展。诚如鲁迅所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的教学之路莫不是在摸索中前进。每一次的反思,只望下次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