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1、李密《陈情表》写作素材: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⑴孝养长辈李密对祖母的“孝”让我感动最深。现代社会发展神速,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从物质的角度看,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极为先进的。但是伴随着物质的进步,许多人的“精神”却越来越落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一些人身上逐步流失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蓝图非但无法实现,有些人甚至连自家的长辈也不奉养……“乌鸟私情,但乞终养”,鸟儿尚且懂得反哺,人呢?作为高级动物,人更应该孝敬长辈,这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之处……
⑵进言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深切地意识到说话艺术的重要。如果李密直接而简略地只说‘我要奉养祖母以尽孝道,所以我辞不就职’,那么也许晋武帝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准许他,但是当时晋武帝内心肯定不舒服至极,说不定事过没多久,晋武帝就会找个莫须有的罪名来处置他,即便没有,那么李密此后恐怕也为官无望了。但是在这一篇奏章中,李密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将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之后,让晋武帝既体会到李密对祖母的孝情,又感受到了李密对他的尊崇,龙心大悦之余,自然打从心底接受李密的说法,又怎会不准呢?”⑶陈述观点的过程要严谨、思路要清晰,才能令人心服“
要想让你的论点获得他人的认可,你就必须做到论证严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我认为李密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在写这篇奏章时,李密内心可能有多种情绪、情感同时出现,但是在最后下笔时,李密却只体现出对祖母的孝心,以及对皇帝的忠心,这是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而作的决定。李密最后的目的是在不得罪皇帝的前提下,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所以他就必须将一些可能会影响这一目的实现的因素排除掉,然后将他的理由重新整理,来使皇帝批准他的要求……” ⑷沟通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空间上的距离越缩越短,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学习了《陈情表》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沟通太重要了’,语言上的沟通,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处境,达到‘理解’的境界。如果李密没有把自己的处境告诉晋武帝,没有和晋武帝沟通,那么晋武帝就不可能理解他,也就不可能让他不去就职,至少也要办他个‘抗旨不遵’之罪……”关于“孝”、“游说必须讲究方法”和“沟通”的论据素材库:(1)孝顺长辈
孟宗哭竹:吴国孟宗,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有一次,母亲病重,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已快冬至了,天很冷,根本没有笋长出来。孟宗实在没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抱着毛竹痛哭。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露出了几茎竹笋。孟母吃了鲜笋做的汤后,病居然立刻就好了。王祥剖冰:晋朝时的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对他百般挑剔刁难,可是他反而对继母更加敬爱孝顺。朱氏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就命王祥去抓,可是当时正值严冬,所有的江河都冻结了。王祥顶着严寒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开始在冰上凿洞,希望鱼能出现。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寿昌弃官:宋朝朱寿昌,七岁时被迫与生母分离,但他心里始终思念着生母,后来虽经屡次打听,却始终没有生母的下落。直到五十多年后,寿昌认为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于是他就断然辞去官职,亲自走遍全国寻访母亲。当他辗转得知母亲的下落时,母亲已七十多岁了。
子路背米: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常吃一般的野菜,但他怕父母吃野菜营养不够,就到百米之外去背米回来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始终如一。(2)游说有术郑伯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服烛之武,烛之武以郑国的存亡对秦国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退师;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人的回答不约而同,从中邹忌得到启发——他们都是“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并以此事作比,指出威王所受到的蒙蔽,最终使威王广开言路,齐国也因此“战胜于朝廷”;触龙以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之心为依据,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让赵太后为长安君“计深远”,达到使长安君“质于齐”的游说目的;
孟子以齐宣王不忍牛无罪而就死地说明王有仁爱之心,可以施行王道,最终说服齐宣王,“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3)沟通俞伯牙、钟子期在心灵上相互沟通,“高山流水”奏知音,成就了“知音”美谈;蔺相如和廉颇在没有沟通时,廉颇不理解蔺相如,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当蔺相如顾全大局的一番话传入廉颇耳中,将相二人开始有了沟通的条件,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了沟通的实际行动,于是二人终成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