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例评析江苏省薛海兵说一堂课有什么特色,永远比说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要容易得多。《陈情表》这堂课如果我们认真观课加以体会,会发现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漂亮处理的。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期待得到的观课结果,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要从课堂教学的特色来看,它就体现得比较充分,能从不少普通的设计和教学中脱颖而出。《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从谈判艺术切入,就是暗示学生言语技巧的理解与掌握是学习重点和课堂指向。这是不同于以往的课堂以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处理为侧重的教学追求。从这个入课的起点一直到言语交际实践活动的终点,如果我们整体观照就会发现,以语用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陈情表》一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目前,基于语用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比较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也是比较符合语文学科以语言体验与实践为重点的学科认识的。那么,语用学与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什么先进之处呢?简单地说,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其中三个要素是话语、主体和语境,其中话语意义是语用研究的核心,话语使用的效果是语用研究的指向。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着力转变语义中心观,转变知识中心观,转变教师中心观,试图建构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追求的语文教学。下面我从本课教学实际所涉及到的有关语用学思想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这个角度做简单评析。《陈情表》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以语用学为指导思想的。将“理解李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和以诚示人的言说技巧”确立为文本教学目标,从文章学角度看是研究人物或文本运用的说理方法,而这种说理方法的旨归并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从“课堂演练”环节的设置看,预设目标的真正旨归应该是所揭示的三种言说技巧的实际运用。所以说,《陈情表》的最后教学环节安排了言语交际实践活动,这是特别能体现语用学思想的教学创新。换句话说,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富于语用色彩的设置倾向,表明了课堂对于语言运用及其效果的追求与重视。这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任务之外的“练”的目标追求,这个练不同于“写”或者说超越了“写”,强化了语言运用的交际色彩,而不仅仅是阅读功能。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视人物的交际语境的理解与重现。“整体感知”部分的主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基于文本的李密交际语境。“这两个人之间怎么会有这场对话?李密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场谈判的起始情形你觉得公平吗?”因为引入了语言运用中的谈判概念,故而首先帮助学生搞清楚交际双方,即李密与皇帝的身份、地位,以及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状况,就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晋武帝作为对话的潜在对象,必须让他从后台走进学生阅读理解的视野,才能让他们明白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谈判,而且何其惊心动魄!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公平,象征强权的晋武帝占据了绝对优势,作为草民的李密则是绝对弱势。这样的形势分析是帮助学生建构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景语境,下文的所有设计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尤其是李密打动或说服晋武帝的三条策略,否则李密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的申辩目的。而我们知道如果李密直接提出这样的请求,谈判的结果是不会朝着李密期待的方向发展的,只可能使眼前的关系立即崩塌。李密对情景语境的理解与把握是准确的,故而他不惜笔墨渲染悲情,不吝坦白自己鄙陋的内心,这其实是为了加重交际语境中自身一方的分量,从而起到制衡的作用。在关于李密为什么会放弃名节的讨论中,交际语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在这场不公平的谈判中,“李密的坚守和放弃并举是聪明之举”。《陈情表》的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语用规则。语用学认为话语交际应当遵循合作原则、得体原则和构成原则。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双方能够朝着共同的交际目的和方向靠拢,而在谈判艺术中这种目的与方向的趋同又要求双方能够适当放弃自身的利益。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李密说服晋武帝的三条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在基于文本的学习和探究中,比较形象具体地理解并掌握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李密为什么要铺陈自己的苦难身世,为什么要渲染祖母的晚年悲苦境况,为什么要强调养老送终的渴望与执着,这些问题的教学实质与目的不是内容理解,而是话语交际原则的语境教学。此外,得体原则和构成原则等语用规则,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有很好的体现。过去的教学往往将李密以情感人之类的阅读教学定位于内容理解,因为当时的语文教学追求语义教学和语篇教学,而对语用教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课程标准修订之后,要求语文教学侧重于言语体验和实践,这正是语用学进入语文教学的契机。这堂课的设计与教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运用直指语用的效用与价值。在这堂课上的文本细读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话语意义,也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李密在特定语境中表达意义时的恰当性与准确性。李密官职与晋朝诏命的联系、旧职所在地点与入京就任的对照、祖母年龄与携母履职的细读、新旧称谓与保命心态的体会等等,都是文本细读的范例。为什么李密陈情有效,以至于晋武帝不仅没有杀害李密,而且赐予二婢,责成地方官为李密供养祖母提供资助?关键在于李密说话得体,能使龙颜大悦。学生仅仅阅读字面,浮光掠影是看不到这些的,那就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来解决。比如说学生容易忽视的李密对于新旧两朝的不同称谓,这是最为典型的语境决定表达的体现。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等表达中,李密已经感受到西晋王朝尤其是晋武帝对他辞不赴命的恼火,凭他对官场尤其是对篡权夺位登基的司马炎的了解,显然是不能在摆出怀念蜀汉拒不合作的姿态了,所以对西晋王朝言必称“圣朝”,对已亡蜀汉政权则直言不讳称之为“伪朝”,这就使晋武帝听起来顺耳得多。这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交际的得体原则。这个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但是这一驻足表明了一种关注,也就透露出语用意识对于组织课堂的影响已经深入细微到了几乎每一个触角。文本细读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而是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原本的交际功用与价值。评课也许会用一些理论去衡量课堂,这样会在理性上做出一些是非高下的判断,这是很自然的。我们要说的是,日常教学不是期待有谁用理论来评说,而是正好相反,就是我们教师能否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知道自己的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从完全的经验型教学中跳脱出来,使课堂更为科学理性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更为切实有用的感受与收获。这就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审美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实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讲,基于语用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