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兰亭集序》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韩晶老师◆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2、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4、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2、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课前准备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解题: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2、作者简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3、《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3、写作背景:提问:大家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放录音:(1)字音辨识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嗟悼jiēdào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1)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2、基础积累:(1)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流觞曲水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感慨系之放浪形骸不知老之将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3)掌握下列特殊句式: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四、课堂小结;1、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感受全文情感变化,并思考原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睡着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读过的,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二、朗读课文,研习文本:(一)研习第一部分: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明确:“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师生共同研习如下: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感受:信可乐也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明确: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3、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整体齐读,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明确: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4、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写宴会场景。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二)研习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提问:1、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2、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三)研习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1、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2、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2、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四、迁移运用、拓展提升: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五、课堂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弄懂文意,品味文中优美的景语、情语及叙事之语。七、板书设计: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乐: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乐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佳处: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痛:往事不再生死难测古人悲:自我后人◆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