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为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卓越的文学功底。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5、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众诗作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二、积累词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嗟悼()彭殇()激湍()形骸()感慨系()之会稽()()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清流激湍:水清流急。流觞曲水: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曲水”。游目骋怀:纵目观览,舒展胸怀。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译:(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快乐而自足时,竟不觉得暮年即将到来。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灭。(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那情致是一样的。探究案1、探究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1)暮春之初(助词,的)(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助词,的)(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5)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6)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悟言一室之内(助词,的)(8)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9)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引申为到达、得到)(11)感慨系之矣(代词,它)(12)向之所欣(助词,的)(13)俯仰之间(助词,的)(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16)不能喻之于怀(代词,它)(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后之览者(助词,的)2、探究文中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5)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7)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3、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明确: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明确:“死生亦大矣”。痛: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参考: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训练案一、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逐个观看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煮,来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二、完成《必修2》31页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