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学时间:2013.11.18——2013.11.20.课时数:2课时编写人:陈慧审核人:杨秀成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知识,理解写作意图。(二)、能力目标:体会写作手法,品味语言。(三)、情感目标: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1、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3、体会写作手法,品味语言。(二)、难点:1、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三、学法指导:诵读法、符号勾画圈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至少三遍),再用整体阅读发细读课文,独立完成《精讲精练》P46-47“基础落实”练习题。然后再与同组同学对照矫正。二、阅读《精讲精练》P47-48“知识卡片”、“资料助读”,力求准确把握相关知识。三、诵读指导:(一)、诵读的四个步骤:1、读准字音。(生僻字、异读字)文言文诵读中,一些词常因其词性或意义发生变化,而把它的声调临时改为去声以示强调,人们称之为破音异读,前人又称之为读破、破音。分为三类:第一、名词用作动词时,原平声或上声改读为去声。例:衣:本为名词,读yī,作动词用时读yì,作穿讲。如“乃使从者衣褐”之“衣”。风 本为名词,读fēng作动词用时读fèng,作吹风讲。如“浴乎沂,风乎舞雩”之“风”。王 本为名词,读wáng,作动词用时读wàng,作称王、统治讲。如“沛公欲王关中”之“王”。雨 本为名词,读yǔ,作动词用时读yù,作下雨讲。如“天雨墙坏”之“雨”。第二、动词用作名词时,原平声改读为去声。例:思 本为动词,读sī作名词用时读sì,作思绪讲。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骑 本为动词,读qí,作名词用时读jì,作骑马的人、骑兵等讲。如“翩翩两骑来是谁”、“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之“骑”。食 本为动词,读shi,作名词用时读si,作吃的饭食讲。如“箪食壶浆”之“食”。第三、动词意义转化时,原平声或上声也会转为去声。例:语 本为说话,读yǔ,表示告诉之意时读yù。如“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食 本义为吃,读shí,表示喂……吃、给……吃时读sì。如“食之不能尽其才”。饮 本为喝之意,读yǐn,表示让……喝、喂时读yìn。如“饮马长江”之“饮”。说 本为说话,读shuō,表示劝说、游说时读shui。如“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2、读谁节奏:“句读”——断句。句内停顿。整句散句的转换,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
3、读懂文意。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讲。4、读出文脉、意蕴:脉络(文眼、中心句)(二)、句式停顿规律:1、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读文言文,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2、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动宾短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恐/前后受其敌。(《狼》) (3)、介宾后置句式,在其前稍加停顿。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前置状语,其与主语间稍加停顿。例: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4、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时,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③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④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⑤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5、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2)、介宾短语。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6、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7、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以正确理解句意为基础。(三)、复述课文:复述条件:理解。理解句子、词;理解整体结构。复述方法:①整体——分段——整体。掌握课文完整信息和内容,把握各段各层次间的联系。②就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把答案串成复述内容。问题紧扣课文,体现主要线索事件。③记叙类文章,根据其主要事件列出若干句子排列其先后顺序,再按所展示句子进行复述。④按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画简笔画复述。⑤用课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连贯整篇课文来复述。第一课时
课题:梳理思路,归纳内容文言知识知识结构结构思路叙议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合作预习】一、基础检测: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 游日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二、解释下列词语:少长咸集()映带左右()一觞一咏()游目骋怀()三、分组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问题,教师学生共同答疑或讨论。(课件展示全文)【教学新课】整体感知作品,梳理结构思路: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请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合作运用】一、第一部分共有六句话,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反复诵读,概括每句话的内容要点。二、翻译重要句子。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当堂检测】一、下列四组句子词义解释中,哪一组的解释全部正确:()茂林修竹。高期年之后……周、一周年(1)、修(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养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列作其次。旁边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志趣(3)、次(4)、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二、自选题材,用现代汉语仿写下面这句话:(解决第一部分的写法问题)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合作指导】一、知识归纳:二、学情评价:三、预习作业:
1、背诵第1-3自然段。2、思考:全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传达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第二课时课题:对人生的的眷念文言知识知识结构情感基调骈散句法【教学过程】【合作预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四个句子,其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1)、映带左右。(2)、引以为流觞曲水。(3)、悟言一室之内。(4)、虽无管弦之盛。2、下列四个句子,其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是()例句:秦王乃设九宾之礼于廷。(1)、无爪牙之利。(2)、不能喻之于怀。(3)、亦将有感于斯文。(4)、当其欣于所遇。3、下了句子中不含古今异议词的一句是()(1)、列坐其次。(2)、亦将有感于斯文。(3)、所以游目骋。(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3)、齐彭殇为妄作。(4)、引以为流觞曲水。【教学新课】把握各部分情感基调及其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合作运用】体会王羲之的人生观:王羲之悲叹人生:美景要消亡,情绪会变化,生命很短暂。是不是意味着王羲之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为什么?【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序言,其目的是要引起后人的感怀。有人评价这篇书序“行文巧妙”,如何理解?【合作指导】一、知识总结:文言知识;生死观;写景抒情。二、学情评价:三、预习作业:阅读《赤壁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总结反思】【参考答案】第一课时【教学新课】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合作运用】第一部分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当堂检测】2、提示: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仿句要体现这个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新课】一、把握各部分情感基调及其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宴集盛会——乐游目骋怀极视听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二)、人生感慨——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三)、作序要旨——悲一死生虚诞,齐彭殇妄作【合作运用】王羲之悲叹人生:美景要消亡,情绪会变化,生命很短暂。是不是意味着王羲之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为什么?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以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起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当堂检测】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补充作业设置】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5.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1.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2.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3.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4.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5.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